许世友之子许光追悼会:布置非常简陋,生前将20万积蓄捐给了新县

河南新县这个老区小县,总让人联想到那片红土地上走出的英雄儿女。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光,就在这片土地上,用一辈子平凡的脚步,踩出了不平凡的印记。他走的时候,没留下一丝多余的排场,却把毕生积蓄全扔给了家乡。

将门之后的自立足迹

许光1929年生在新县,早年家境就跟大别山一样,穷得叮当响。父亲许世友1930年参加红军,带着队伍上井冈山打仗去了,那时候许光还小得不会记事儿。母亲在乱世里听祖母劝,改嫁别人,留下祖孙俩相依为命。许光小时候,靠祖母拉扯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他从小就明白,自个儿得靠双手吃饭,不能总指望别人。

长大点后,许光通过打听,1949年才知道父亲还活着。许世友那时已经在部队里干得风生水起,可为了安全,一直没敢联系家人。父子重逢后,许光没仗着老爸的威风瞎混。他先上速成中学,学点基本文化知识,然后进第五航空兵学校深造,1954年考上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毕业后,他从海军基层干起,当过舰长,管船管人,一步步爬上来,从不提父亲的名头。海军那几年,他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硬本事,可他心里清楚,这本事得用在刀刃上,为国家出力。

1965年,祖母病了,许世友军务缠身,走不开,就让儿子回去尽孝。许光二话不说,退了海军的役,回了新县。海军那边还想留他,说前程大好,他摇头谢绝了,直接申请留在当地当干部。从人武部参谋干起,他没想过回部队,也没想过借父亲的光。

回乡奉献的基层情怀

而许光回新县后,就扎根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1964年夏,他调到新县人武部,当了个海军军装的参谋。那时候新县还闭塞得很,山高路远,交通不通,电力供水都跟不上。许光升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就带头搞建设。他知道,老区要发展,得先打通命脉,于是组织人手开山修路,建微波站,拉电线杆子。那些年,他把国家和政府发的补贴,全数投到这些事儿上,自己家里穷得叮当响,住着不到70平方米的旧屋子,日子过得像普通老百姓一样。

许光这人,干工作从不摆架子。他常说,干部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得深入一线,和乡亲们一块儿出力。修路时,他带着队伍上山,风里来雨里去;通电通水时,他又带头扛杆子、挖沟渠。新县从那个“一个灯泡亮全村”的穷样儿,慢慢变了模样,路通了,灯亮了,水流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退休了,许光也没闲着。法定年龄一到,他退下来,可还天天为县里的规划操心。政府发的补助和津贴,他一分不留,全捐给地方用在新项目上。癌症找上门时,他已经84岁了,可还是坚持着,叮嘱子女别给自己添麻烦。许光这辈子,清贫是常态,奉献是本分。

简朴追悼的家国传承

2013年1月6日,许光因癌症去世,享年84岁。追悼会按他的遗嘱办得特别简朴,就在新县田铺乡的礼堂里摆着。棺材边上,只有几圈花圈和简单的字幅,没多余的装饰,也没大张旗鼓的排场。可那天来送行的乡亲和老战友,挤满了整个场子,新县的老百姓自发夹道相送,一路哭着把人送到墓地。

许光走前,把四个子女叫到跟前,交代清楚:家里那20万元积蓄,全捐给新县,用在发展建设上。子女们没二话,全力支持他的决定。捐款很快就办了,县里拿去修路、帮民生,很快就见了效。

许光的做法,传承了父亲许世友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新中国建设中,像他这样的干部不少,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着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今天的新县,基础设施齐全,经济一步步上台阶,这里面有许光一份功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得守住本色,干实事、求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新县   之子   追悼会   简陋   生前   积蓄   许世友   许光   海军   父亲   祖母   人武部   基层   杆子   子女   县里   老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