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228年5月的某个下午,西城城楼上响起了悠扬的琴声。诸葛亮端坐其中,神态自若,身边站着两个小书童——一个手捧宝剑,一个拿着拂尘。就在城下,司马懿带着15万大军虎视眈眈,却迟迟不敢进城。这场著名的空城计背后,真正让司马懿退兵的关键,竟是那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书童。
马谡这个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来打得顺风顺水,连下三城,眼看就要打通关中通道。谁知道关键时刻,马谡在街亭来了个"创新战法"——放着山下的要道不守,非要跑到山上去"居高临下"。结果被张郃一把火烧了个底朝天,连人带马滚下山来,街亭丢了,整个北伐计划全完蛋。
更要命的是,马谡这一败,消息很快传到了司马懿那里。这个老狐狸立马嗅到了机会的味道,二话不说,调集15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西城。
消息传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在西城督运粮草。手下的将领一听司马懿来了,个个脸色发白,有的提议立即撤退,有的主张死守到底,吵得不可开交。诸葛亮坐在那里,手里的羽扇摇得很慢,眼神却格外深邃。
这时候跑,来得及吗?2500人,还有那么多粮草辎重,司马懿的骑兵半天就能追上。死守?拿什么守?几十个文官加两千多老兵,守个寂寞?
诸葛亮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各种可能。逃跑等于送死,硬拼更是找死,看起来真是山穷水尽了。就在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闪过——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来场豪赌。
空城计,这个险到极致的计策,开始在诸葛亮心中成形。
街亭失守的消息越传越详细,马谡不仅败了,还败得很彻底,几万精兵丢得干干净净。更糟糕的是,司马懿这次来势汹汹,明显是要一口气解决蜀汉在关中的所有力量。
西城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往南是汉中腹地,往北就是关中平原。司马懿如果拿下西城,等于切断了蜀汉的补给线,诸葛亮就算想退也退不了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攻城战,而是关乎蜀汉国运的生死决战。
眼看司马懿的前锋已经出现在城外十里处,城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有些胆小的文官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开溜。士兵们虽然没说什么,眼神里也透着绝望。
诸葛亮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常规的防御战术在这种情况下毫无意义,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司马懿相信这座看似空虚的城池,其实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诸葛亮的空城计,精妙就精妙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计算。
按常理,敌军压境的时候,城门应该紧闭,士兵严阵以待。诸葛亮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把四个城门全部大开,连个守门的都不留。
接着是城内的布置。所有的军旗都收起来藏好,士兵们也全部躲进房屋里,不许露面,不许说话,违者立斩。整座城池瞬间变得静悄悄的,仿佛一座真正的空城。
最关键的是城门口的安排。诸葛亮挑了20个身强力壮的士兵,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拿着扫帚和水桶,在城门口慢悠悠地扫地洒水,一副日常生活的样子。这些"百姓"的表演必须自然,不能露出一丝紧张,这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城楼上的布置更是重中之重。诸葛亮换上了最正式的服装——鹤氅羽扇,纶巾素袍,整个人看起来仙风道骨,胸有成竹。一张琴桌摆在城楼正中,香炉里青烟袅袅,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
重点来了——两个书童的安排。
诸葛亮从随行人员中挑了两个年纪最小的书童,一个十二三岁,一个十四五岁,都是平时伺候诸葛亮读书写字的孩子。这两个孩子平时就跟着诸葛亮,对各种场面见得多了,胆子比一般小孩大。
左边的书童手里捧着一把宝剑,右边的书童拿着拂尘,两人分别站在诸葛亮身边。这个安排看似随意,其实暗藏玄机。宝剑象征着武力威慑,拂尘代表着从容淡定,两样东西一文一武,恰好营造出一种"胸有成竹,早有准备"的氛围。
琴声响起的时候,整个西城的氛围达到了极致。诸葛亮弹的是一首悠扬的古曲,曲调平缓,毫无急促之感。琴声在空旷的城池里回荡,配上青烟缭绕,两个书童静静侍立,整个画面美得像一幅画。
司马懿决定亲自前去观察。
当司马懿带着几个心腹来到城下时,看到的正是诸葛亮端坐城楼,焚香弹琴,两个书童侍立左右的画面。这一幕,彻底颠覆了司马懿对战场的认知。
司马懿这辈子见过无数大场面,可眼前这一幕,还是让那有点懵。
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书童?不对,那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另一个更小,看起来十二三岁的样子。两个小屁孩就这么大大方方地站在城楼上,面对十几万大军,竟然一点儿也不害怕?
这不科学啊。
正常情况下,别说小孩子,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看到这种阵仗也得腿软。司马懿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还紧张得手心出汗呢。
可这两个毛头小子,不仅不害怕,还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左边那个捧着宝剑,姿势标准得像教科书;右边那个拿着拂尘,表情淡定得像在自己家里。
司马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小孩子的表情是不会撒谎的,这是常识。大人可以装镇定,装从容,可小孩子不行,情绪都写在脸上。如果这两个孩子真的处在危险中,他们的表现绝对不会这么自然。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在危险中。
这说明什么?说明诸葛亮早有准备,城中必有重兵埋伏。要不然,诸葛亮怎么敢让两个孩子站在城楼上?万一打起来,流矢乱飞,这两个小家伙岂不是要完蛋?
更要命的是,司马懿对诸葛亮太了解了。这个人做事向来谨慎,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既然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坐在城楼上弹琴,肯定有什么后手。
司马师在旁边小声建议:"父亲,要不派一支小队试探一下?"
司马懿摇摇头。试探?试探个什么?如果城中真有埋伏,试探的部队岂不是送死?如果没有埋伏,那这次机会就更宝贵了,不能冒险。
关键还是那两个书童。
司马懿仔细观察着城楼上的一举一动。诸葛亮的表演很到位,琴声悠扬,神态自若,可这种表演是可以练习的。真正让司马懿疑惑的,是那两个孩子的表现。
他们太自然了。
除非——诸葛亮有绝对的把握,司马懿不会攻城。
除非——城中真的有能够击退15万大军的力量。
司马懿想来想去,总觉得这里面有文章。诸葛亮这个人,绝对不会拿两个无辜孩子的生命开玩笑。既然敢让他们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就说明这个地方其实并不危险。
而让这个地方不危险的原因,只能是城中有足够的军事力量。
两个书童无意中成了整个计谋的核心。他们的存在,像一个无声的宣告:我们不怕你们,我们有准备。
司马懿站在城下,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攻还是不攻?这个问题比看起来复杂得多。
问题是,司马懿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得失。
魏国内部的政治局势很微妙。曹丕死后,年幼的曹睿继位,司马懿虽然被重新启用,可地位并不稳固。朝中还有很多人在等着看司马懿的笑话,等着他犯错误。
如果这次贸然攻城,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损失惨重,那些政敌就有理由弹劾司马懿,甚至要求撤换他的职务。反过来,如果谨慎撤退,保全实力,就算被人说成胆小,也比损兵折将强。
更深层的考虑是,司马懿需要诸葛亮继续活着。
这听起来很奇怪,可事实就是如此。诸葛亮是司马懿在魏国保持地位的最大理由。只要诸葛亮继续北伐,司马懿就是不可替代的;一旦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两个书童站在城楼上,无意中成了这场政治博弈的见证者。他们的镇定自若,不仅让司马懿相信城中有埋伏,也给了司马懿一个体面撤退的理由。
司马懿深深地看了一眼城楼上的诸葛亮,还有那两个书童,缓缓说道:"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似的。诸葛亮确实可能有埋伏,也可能没有,可不管怎样,现在撤退都是最明智的选择。
撤退的命令传达下去,15万大军开始有序后撤。城楼上的琴声依然悠扬,诸葛亮依然端坐不动,两个书童依然侍立左右。
这场看似不可思议的空城计,就在这种诡异的平静中落下帷幕。
事后,司马懿的部下们都很不理解。明明占据绝对优势,为什么要撤退?司马懿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我们对城中的情况了解不够,贸然攻击太过冒险。"
实际上,司马懿很清楚,今天的较量,表面上看是诸葛亮赢了,实际上两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诸葛亮保全了实力,有了撤退的时间;司马懿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维持了在魏国的地位。
两个书童的作用,在这场博弈中被无限放大。他们的存在,成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理由"——诸葛亮有理由相信计策会成功,司马懿有理由选择谨慎撤退。
城楼上的琴声渐渐停息,两个书童收拾好了琴桌和香炉,跟着诸葛亮下了城楼。他们不知道,刚刚经历的这个下午,将会被无数人传颂千年。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