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沈听雨
从胶片转动的机械时代,到数字技术重构影像,再到如今AIGC技术重塑创作流程,电影一直是科技迭代的“见证者”。
1950年,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为胶片实景拍摄;到2025年,在各种硬核科技助力下,电影已经可以在LED虚拟棚拍摄。走过120年的中国电影,正经历着电影工业化探索的蜕变。
正在重庆举行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以“电影+科技”为核心,通过电影科技成果展、电影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全面展示着中国影视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最新进展。现场,记者采访了电影科技相关行业一线从业者、专家学者等,探寻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科技密码”。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科技成果展,记者 沈听雨 摄
人人都是创作者
这两天,在电影科技成果展上,智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周围围满了等待体验的参展观众。此次,智灵动力带来的智灵元镜新版本,以AI智能体技术为核心引擎,实现了一句话就能生成时长约10秒到60秒的短视频。
现场,记者输入“地心引力历险记”后,等待约10分钟左右,一个包含配乐、字幕等的简短小故事马上就被制作出来。画面中,有喷火的龙、探险的人,画面精致并符合故事设定。智灵动力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系统融合创意脚本生成、多模态分镜设计和一键成片功能,能适配短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多场景需求。”
“过去,我们的创作起点是影像或剧本,而现在创作起点可以是一段文本或一组提示词。”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美学负责人曹军表示,接下来,每个创作者或许都能成为导演,未来的电影可能只需要从一行文字开始。
在他看来,生成式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压抑个性,反而能释放更多表达的空间。“比如,每个人输入的关键词不同,就会生成不同的画面和结果,这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空间。”他说,当前电影行业陷入“缺货”困境,缺好故事、缺优质人才,漫长的制作周期又让观众陷入“片荒”,当有更多创作者加入其中,或许就能找到“破局”之道。
“当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工具不是要抢编剧、导演的饭碗,而是让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上。”基于AIGC的内容创作平台故事接龙的重庆片区负责人于佳奇说,这些年,他们基于AI技术,面向热爱创作、善于想象的人们发起影像创意等活动,从投稿来的各类平面、视频等作品中看到了许多新创意。他相信,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电影创作领域,将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加速迭代。
制作实现降本增效
电影工业化就像是精密的“电影制造流水线”,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高效运转——它用先进的技术提升制作效率,用科学化管理确保质量,并把创意的“原材料”变成一部部精美的成片。
“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步伐已跻身世界前列。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虚拟制片技术,都已应用于编剧、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环节,有效取代人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倍视传媒创始人、艾美奖最佳视效奖得主克里斯·布兰博说。
在电影科技成果展上亮相的豹款影视制作车,将电影后期工作前置,实现拍摄与剪辑同步。同时,集成全流程工作系统,解决临时搭建、电力不稳等片场痛点,推动影视工业化升级。豹款影视制作车总工程师曾伟告诉记者,这辆车是从张艺谋导演的《惊蛰无声》剧组直接开过来的,得益于豹款影视制作车的助力,这部片子实现了2月备案、4月开机、6月杀青,杀青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豹款影视制作车内部,记者 沈听雨 摄
还有作为本届电影节开闭幕式举办地的永川科技片场,拥有亚洲最大的LED虚拟拍摄系统,涵盖虚拟制片、动捕、数字资产、视效、渲染等生产环境。在这里,无论是广袤无垠的沙漠还是夕阳西下的小桥流水,都能经由一块块电子屏幕变成生动的图像,这些实时渲染输出的高品质画面,让剧组“拿着剧本来,带着成片走”成为可能。《长津湖》《狂野时代》等影视项目都在此进行了虚拟拍摄。
“这里没有实景搭建,而是一整套的工业流程化体系。”永川科技片场运营商达瓦科技董事长卢琪告诉记者,虚拟制作的出现颠覆了整个传统的电影制作链路,从以前的单线型变成了现在的多线并行,形成了各部门间的通力配合。如今,随着虚拟拍摄效率和质量上的双重提升,大家对它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不少国内外大片50%以上的场景都在虚拟摄影棚完成。
永川科技片场,记者 沈听雨 摄记者
记者了解到,位于湖州德清的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也将于不久后正式开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赋能,中国电影制作正从以实景为主的重工业生产模式转向科技轻工业。
让观众沉浸式观影
今天,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步伐,已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一路从创作端延伸到了电影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电影院。
“这是今年暑期即将上映的虚拟现实电影《长安三万里》内测版,它以追光动画的同名现象级动画IP为蓝本,依托杭州吾知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空间混合现实技术,构建起了一个虚实共生的盛唐宇宙。”电影科技成果展上,吾知科技工作人员张雨迪正在向参观者讲解,一旁,等待体验的观众已排起了长队。
“太惊艳了,带上头显后,我就变成了一个赶考书生,好像真的跟李白等诗人一起坐在船上游览,眼前是岸边的唐朝夜景,耳边是耳熟能详的唐朝诗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参观者李先生还是被这样人、景、物实时交互的观影方式所震撼,并表示等正式上映后要再去体验一次完整版。
这是虚拟现实电影要实现的——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不再只是看客,而是成为影片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张雨迪告诉记者,该项目运用了多种技术,比如攻克了大空间实时厘米级定位技术,可以在上百平米的大空间内精准追踪体验者位置。同时,借助虚实融合与位姿识别技术,实时捕捉体验者动作,实现人与人、人与虚拟角色、人与环境等多重互动。她还透露,影片上映后,为让观众更沉浸式观影,会在现实空间放置能直接触摸的真实道具,打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当前,LED电影屏正在蓬勃发展,XR电影等新业态打破固有的观影模式,传统影视拍摄的工艺流程正在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算力和数字资产成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全球影视行业迎来又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技术不断刷新电影工业化的更多可能性,接下来中国电影人要继续对电影制作标准化、流程化、项目化进行探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