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不一般,仅30天!7月20日入伏,平安过伏一定注意4个细节


张大妈今年感觉夏天来得早、来得猛。

才进七月,家里电风扇就一天不敢关,屋外一走,像是推开蒸笼盖一样。她一边纳闷今年热得怎么这么突然,一边犯起了老毛病——胃口差、汗出得多、人也乏得很。这种状态,一看就是“伏气”惹的祸。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暑湿最重的节气段,不只是气温高,更是湿热交加,对人体影响极大。而今年的伏天,又和往年不一样。谁没准备好,谁就要吃点苦头。

三伏将至,今年有三件事不一样

第一,今年是“短三伏”

入伏时间定在7月20日,出伏时间为8月18日,总共30天。这种“三伏缩短版”并不常见,往往是十年才来一回。少了10天中伏,表面看着轻松,其实是高温压缩得更集中,热得更急更猛。

第二,今年的伏天处在一个“秋包伏”的气候格局中

立秋的日子正好夹在中伏和末伏之间。这种年份有个民间叫法叫“母伏”。热劲来得快,秋凉也来得早,温差变化快,人体最怕这个时候阳气一泄,容易受寒、乏力、胃口乱。

第三,闷热感更强

今年的湿度偏高,出门就是一身黏汗,睡觉也容易烦躁、心跳快。即使不晒太阳,也会觉得像被蒸着。这种天气,不光伤元气,还考验身体的调节能力,阳虚、脾弱的人,更容易觉得撑不住。

三伏天最伤脾阳,饮食一定要对路子

一到三伏,人最容易犯的一件事,就是贪凉。早上一杯冰绿豆汤,中午来碗凉面,晚上吃着西瓜看电视,嘴巴是舒服了,但身体的阳气却被一口口压了下去。

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喜欢温暖,怕湿怕寒。三伏天本该是养阳气、补脾胃的好时候,却偏偏有人用冷饮、凉茶、寒性食物,把这个机会拱手送掉。

冷食容易导致胃肠蠕动迟缓,引发胀气、泄泻。

绿豆汤虽然清热,但喝多了,脾胃虚寒的人容易感到腹部凉痛、大便稀溏。老人、孩子、女性,体质本就偏寒,反而容易被这种“自以为养生”的吃法拖下水。

想在伏天吃得清爽,又不伤阳气,不妨试试这几样温阳不燥的食养饮品:

姜汁红枣豆浆:豆浆打底,加入红枣和姜汁,一补气血,一温中散寒,特别适合清晨饮用。

紫苏姜米茶:大米煮水后加入几片紫苏叶和姜片,健脾、行气、驱湿,饭后喝一小杯,胃舒服,人也有劲。

肉桂羊肉汤:小块羊肉加少许肉桂煮汤,加一点胡萝卜、黄芪调味,补阳又不上火,适合阳虚畏寒、四肢冰冷者一周喝两次。

伏天养生四重点:清、养、调、防

清:很多人怕热就猛灌冷饮、冰水,这种做法短暂爽快,后患无穷。

清热不等于吃冷,适度用绿豆、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材,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保持环境通风、衣物宽松、食物清淡。

养:夏天出汗多,阳气消耗大。

伏天是调理阳虚的黄金期,利用自然热力,适当喝温食、晒背、泡脚,可助阳归根。饮食要搭配少量辛温食材,比如葱姜蒜、山药、茯苓,既健脾也扶阳。

调:白天日长,很多人晚上睡得晚、早上醒得迟,正是阳气最易紊乱的时候。

按《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应“夜卧早起”,伏天日头毒,中午小睡片刻,有助身体调和气血,补阳养神。

防:热天头晕、没胃口、口舌干、心烦,这些不是病,却常常是病的前兆。

身边准备一些应急小物件:藿香水、薄荷油、风油精。衣物及时更换,汗出及时擦干,饮食注意新鲜、少油少咸,都是稳住身体状态的细节关键。

最后说一句

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看着短,其实压力不小。热得急、变得快、凉得猛,身体比气温更容易出问题。谁在伏天稳住脾阳,调好生活节奏,谁就能安稳度夏,把健康的基础打牢,为秋冬养藏做准备。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养生   伏天   平安   细节   阳气   绿豆汤   身体   中伏   胃口   姜汁   肉桂   脾胃   红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