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近段时间,美国发起了关税大战,将对中国的关税提高了104%。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再叠加全球通胀压力,中国出口企业将面临订单缩减、成本上升的沉重压力。据机构预测,2025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会降至历史低点,而内需将成为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政策创新激发内需潜力,成为破解经济困局的关键命题。而消费券政策的内需拉动价值尤其凸显:一方面能直接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能够撬动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据有关机构测算,上海2023年每1元消费券可带动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而日本类似政策曾使零售业销售额短期提升15%。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正是破解内需疲软的关键工具。
目前国内消费券实践呈现“地方试点为主、行业覆盖有限”的特点。例如,在前些年,上海曾推出满900减400的高门槛券,厦门思明区通过朴朴超市券激活社区消费,文昌市则首创月月发放机制。但这些政策存在三大短板:
一是覆盖人群窄。地方性发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仅覆盖特定群体,对宏观经济影响微弱。
二是设计精准度不足。比如,满减门槛与低收入群体需求脱节,快餐业核销率不足30%,部分商户因结算周期过长参与意愿低。
三是财政可持续性存疑。地方财政压力导致政策周期短,文昌市试点仅持续至2025年,缺乏长效机制。
反观国际经验,新加坡2020年向全民发放500元消费券,带动旅游业消费额增长40%,并通过“数字人民币+区域定向”模式实现精准投放。这种普惠性与精准性结合的思路值得借鉴。
推行全民消费券需突破三大关键障碍,构建系统性实施方案:
一是需要创新财政资金筹措机制。比如,通过特别国债与结构性赤字结合,形成可持续资金池。还比如,通过存量资金优化配置,压缩非必要行政开支,将节约的资金转化为消费券基金。再比如,形成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引导平台企业按1:1比例配资,如与支付宝、云闪付等支付机构联合发放“政府-企业联合券”,放大政策效应。
二是需要设计精准化发放体系。比如,形成分层发放机制,对月收入低于5000元群体发放1000元通用券(可拆分使用),对中高收入群体发放定向券(如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实现“保基本+促升级”双重目标。还比如,依靠数字技术赋能,运用AI算法分析消费数据,动态调整不同区域、行业的券额配比。例如对受关税冲击严重的出口转内销企业,提高15%的核销补贴率。再比如,进行时间周期调控,设置3个月有效期,在春节、国庆等消费旺季叠加发放,形成“脉冲式刺激”,避免需求透支。
三是需要配套政策协同发力。比如,与供给侧改革联动,将消费券与“以旧换新”政策捆绑,财政部对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补贴从1500亿增至3000亿,预计拉动7500亿新增消费。还比如,升级流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核销平台,打通区域结算壁垒,允许连锁企业跨区核销,解决“消费券孤岛”问题。再比如,强化监管科技应用,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资金流向,对虚假交易、套现等行为实施智能预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实体经济。
当然,全民消费券也可能引发通胀压力与财政依赖风险。比如,2020年美国全民发钱导致核心PCE物价指数飙升5.3%。化解这些风险,可以通过三方面机制进行防范:一是动态通胀调节,当CPI连续3个月超3%时,自动触发消费券发放规模缩减机制。二是产业供需匹配,建立消费大数据监测系统,定向增加短缺商品(如芯片、医疗器械)的进口配额,平抑价格波动。三是就业保障托底:将消费券与技能培训券捆绑,要求领取者参与新业态职业培训,促进消费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
总之,在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必将重塑全球经济秩序,重构国内经济形态的今天,消费券的价值和作用不可忽视。其意义已超越短期刺激工具范畴,成为连接内外循环、重构供需关系的战略支点。
通过全民消费券发放的实施和机制上的创新,我们不仅能激活14亿人的消费潜能,还可以培育出以数字消费、绿色消费为代表的新增长极。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关税大战和贸易大战中,消费券必将从“政策特效药”升级为“经济稳定器”,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使中国经济在这场内外需动能转换中实现质的飞跃,使人们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有更多的提升。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