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东西越来越不放心了,尤其是那些号称大牌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的。昨天还听说有人买了“雪碧”回家一喝,差点没吐出来,原来是“雷碧”。还有那“勇闯天涯”啤酒,转眼就变成了“勇闯天堂”。从日用品到奢侈品,从线上到线下,假货简直无处不在。每年3·15都大张旗鼓地打假,可假货还是屡禁不止。
打开手机刷直播,主播们吆喝着“亏本大甩卖”,那标价上千元的进口手表,据说广东工厂出货价不到三十块。走进商场,吊牌价一千五的真皮包,成本不过五十,商家一算账,扣除平台抽成和营销费,一个包净赚八百。义乌小商品市场,十块钱成本的网红化妆品,贴上外文标签,夜市里卖到两百。老板娘打包时还乐呵呵地说:“这可不怪我,他们明知道是假货,还抢着买。”
奢侈品高仿更是离谱。东莞有家皮具厂,用进口二层皮仿名牌包,成本一百二,包装成“香港代购”“海关渠道”,在微商那里卖三千,利润率高达两千四百。浙江某地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查过一个案子,造假团伙把八块钱成本的洗衣液灌进回收瓶,贴上防伪标,卖九十九。半年销售额破百万。食品领域也不放过,两块钱一瓶的香精勾兑“进口蜂蜜”,贴上“有机认证”,直播间卖六十九,客服还敢说“假一赔十”。
为啥造假的人这么嚣张?还不是因为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调研发现,将近一半买假货的人是为了“撑面子”。写字楼的白领,知道高仿包的五金不好,但觉得背名牌包能显得有档次。现在的年轻人觉得,用一个月薪十分之一的钱,买到八成品牌辨识度,很划算。甚至有人直接说,假货质量差,但拍照好看,用完就扔,不心疼。老年人呢,大多是无奈。六十岁以上的消费者,五十五个里面有五个,因为便宜三成以上买过山寨食品。三个里面有四个,知道包装不对,但觉得差不多。正品洗衣液卖假货三倍价,品牌奶粉差价超过两百,不少人就降低标准,用“凑合能用”来安慰自己。这些心理误区,说白了就是消费者过度追求“面子”,忽略了自身权益。市场监管总局投诉显示,全年假货投诉中,三成二涉及产品质量安全,二成八售后维权无门。
监管部门打击假货,难度也是不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一亿八千九百万市场主体,基层监管人员一个人要盯着近两千家。线上交易更是难监管。北京有商家冒用身份开网店,卖七万多假奶粉。直播电商里,三成八的“平替”直播间,虚构“代工厂尾货”。监管部门拿不到实时数据,只能等消费者举报。就算查到了,处罚也轻。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售假罚款是违法所得一到五倍,但实际大多按最低标准罚。所以2024年侵权假冒刑事案件三万七千起,同比涨十二,七成是跨区域作案。2024年监管部门查了四万四千件侵权案,假货投诉还涨了八。这种局面让正品企业苦不堪言。某羽绒服品牌2024年花两百万打假,市场上还有三成假货,最后只能退出县域市场。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显示,近三年中小企业因假货冲击,研发投入平均降了十五。
面对这种鱼龙混杂的局面,消费者该怎么办?关键要在“选、查、留、拒”四个环节多留心。认准正规渠道,尽量通过品牌官方APP、线下专柜或平台认证的旗舰店购买,别信朋友圈“独家货源”“海关截胡”等噱头。下单前花一分钟查看商品详情页的授权资质,用手机扫码验证防伪编码。遇到“吊牌模糊、包装粗糙、价格低于市场价五成”的商品,立刻划走别犹豫。收到货后保留订单截图、物流单号和发票。万一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过平台客服投诉,或拨打“12315”反馈。记住,“高仿”“平替”看似省钱,背后可能藏着质量隐患和维权风险。不被“面子消费”绑架,不贪“捡漏便宜”,用理性选择倒逼假货退出市场,才是对自己权益最直接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