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30日黄昏,冀鲁边军区大赵村的会议室里灯火摇曳。副司令员黄骅正与参谋处长陆成道、侦查股长崔光华等八名干部商讨反扫荡战略,突然,军区手枪队队长冯冠魁以“请示工作”为名闯入会场,未等众人反应便拔枪扫射。黄骅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其余七人倒在血泊中,仅有借煤油灯离开会场的两名警卫员侥幸逃生。这场蓄谋已久的刺杀,成为八路军史上最令人痛心的内部悲剧事件之一。
延安那边一收到消息,毛泽东正在批文件,听完这事手往桌上一拍,动静挺大,话说得很重,谁干的,查出来就办,这命令传下去,谁都明白分量,可调查没搞几天,人就断了线索,冯冠魁直接跑去了日占区,根本逮不着,更没人料到,线索最后指到了邢仁甫,冀鲁边军区的一把手,老资格了,边区他说了算,权力大,下面的人不敢碰,他自己还往外放风,说是黄骅挤兑本地干部,想把水搅浑,把这件命案往派系斗争上引。
邢仁甫这人,手里的权握久了,早就不是当初闹革命的样子,1941年当上司令,在望子岛修了个家,比老百姓的房子气派多了,还动用几万块军费买私人物品,身边带着个宋魁玲,两个人就在部队里公开住着,大家心里都有数,黄骅是中央派来整顿纪律的,邢仁甫打心眼里就烦他,背后管人家叫“南蛮子”,根本瞧不上,两年后,中央通知邢仁甫去延安学习,他立马就觉得是黄骅在背后搞鬼,要夺他的权,这下子彻底动了念头,非要把黄骅这个人给弄掉。
案子进行不下去,毛主席收到了罗荣桓的密电,一看才知道里头的水有多深,冯鼎平在电报里说得清楚,邢仁甫不光是腐化,甚至还想拉着队伍去投靠日本人,有个游击队长不同意,直接被他给害了,毛主席这下子不能再等,亲自下令,让115师那边找个由头开会,想在会场上直接抓人,没想到邢仁甫这个人嗅觉很灵,提前带着卫队就跑了,先是投了国民党,后来又跑去日本人那边,还写了什么《效忠天皇》,脸都不要了。
天网恢恢,他没能跑掉,天津解放那会儿,邢仁甫改名换姓藏了起来,以为能蒙混过关,最后还是在军统那边被揪了出来,1950年秋天,在河北盐山县,开了一个万人大会,一枪就把他给解决了,那个冯冠魁,投了日本也没落着好,日本人看他没用,最后被自己人给毒死,尸首扔在荒郊野外。
黄骅是湖北人,参加红军的时候衣服上全是补丁,吃饭跟战士们在一个锅里,牺牲那天,搜遍全身就一支钢笔和两本笔记,现在的河北黄骅市,就是为了纪念他,专门建了纪念馆,名字也用了他的,邢仁甫这个人,就钉在了历史的背面,两个人,一个奉献到底,一个背叛到底,毛泽东当年说的那句“糖衣炮弹比真枪实弹还麻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件案子,在党史里分量很重,不单单是凶手的位置高,更重要的是提醒人,权力这东西,没人看着真的不行,邢仁甫刚来边区那会儿,打日本人也是一把好手,没几年就变了,贪图享受,草菅人命,心里的那点理想早就没了,制度又没跟上,最后只能走到那一步,大赵村那个地方,田里头的石碑还立着,下过雨的晚上,风一吹过,好像还在说,革命这条路,最难对付的,有时候不是外面的敌人,而是自己心里的东西。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