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钱、建厂、拉盟友,欧美稀土“大反攻”开始!它们能不能成?

当中国宣布对部分中重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时,全球稀土格局瞬间掀起波澜。

美国与欧洲率先打破平静,一面斥巨资扶持本土产业,一面在全球范围内密集拉拢盟友,一场声势浩大的 “去中国化” 稀土反击战迅速铺开。

只是,这场靠补贴堆砌、外交推动的 “反攻”,究竟能让他们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还是沦为 “明知追不上,却不愿认输” 的被动挣扎?

“自废武功”

如今为稀土短缺焦头烂额的美国,曾是全球稀土领域毫无争议的霸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州芒廷帕斯矿凭借庞大储量,长期占据世界最大稀土产地的位置,几乎垄断了全球稀土供应。

但这份优势并未持续太久,一系列决策失误让美国逐渐 “自断臂膀”,最终陷入依赖中国的困境。

首先是经济账的 “算不清”。

中国稀土产业起步虽晚,却凭借更合理的人工成本结构与适配产业初期的环保标准,快速形成价格优势。

当中国稀土产品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全球市场时,美国本土企业发现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原本可观的收益被成本挤压,继续生产反而成了 “亏本买卖”。

在市场规律的驱动下,美国企业纷纷选择退出稀土开采与加工领域,主动让出了市场份额。

其次是产业方向的 “走偏”。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将战略重心转向金融、IT 等 “高附加值” 领域,认为稀土开采、提纯这类涉及重化工的产业是 “脏活累活”,属于低端制造业范畴,无需本土保留。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需依靠美元霸权与技术优势,就能掌控全球产业链,至于稀土这种 “基础材料”,交给其他国家生产即可。

这种 “重高端、轻基础” 的思路,直接导致美国稀土产业链从中间环节开始断裂。

最致命的是环保问题的 “卡脖子”。

稀土提纯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美国对这类污染物的管控极为严格,相关法律不仅要求企业投入巨额资金处理废料,一旦出现环保事故,罚款金额足以让企业直接破产。

曾经的美国稀土巨头 Molycorp,就是因环保投入过高、后续处理成本失控,先后两次陷入破产危机,最终彻底退出市场。

这一事件也成为美国稀土产业衰落的标志性节点。当唯一的龙头企业倒下,整个产业便失去了 “主心骨”。

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是在 2010 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限制之后。

彼时,美国才猛然发现,自己早已失去独立的稀土供应能力,产业链断层已无法快速修复。

2018 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美国虽紧急启动 “稀土自主” 计划,但多年的产业空窗期让补短板变得异常艰难。直到 2025 年中国再次收紧中重稀土出口,美国的稀土缺口仍未填补,福特汽车因稀土短缺被迫停产,便是最直观的证明,也暴露了其产业重建的滞后性。

美欧 “去中国化” 的困境

面对稀土供应危机,美国这次不再只停留在口头表态,而是拿出了 “真金白银” 的解决方案。

国防部直接斥资 4 亿美元控股 MP Materials,同时开出 “双倍市场价” 的收购条件,只求能快速提升本土稀土产量。

但在稀土产业领域,“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句话并不成立,美国的一系列动作,很快就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第一重困境是产业链的 “断档难补”。稀土产业并非 “挖出来就能用”,而是需要经历 “开采 — 分离 — 提纯 — 应用” 的完整流程。

美国目前仅在开采环节有一定基础,但分离、提纯等核心中间环节几乎是空白

要重建这些环节,不仅需要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更需要打通设备制造、工艺研发、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配套环节。

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有行业专家估算,即便资金到位,美国要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时间,远跟不上当前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对稀土的需求增速。

第二重困境是人才储备的 “严重不足”。稀土产业的核心环节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美国在这一领域已出现 “人才断代”。

中国目前拥有 12 万名稀土专业技工,30 多所高校开设了稀土相关专业,每年能培养数千名专业人才;反观美国,全国从事稀土分离提纯的专家加起来,甚至不足以支撑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运转。

更关键的是,稀土技术需要长期实践积累,不是靠短期培训就能快速弥补的 。

缺人,比缺矿更让美国头疼。

至于美国寄望的 “深海稀土开采” 计划,更像是一场 “远水救不了近火” 的尝试。虽然太平洋海底的稀土储量可观,但相关开采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商业化应用至少要等到 2030 年之后。

此外,海底采矿面临着极大的生态风险,开采过程可能破坏深海生态系统,引发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而环保评估与治理成本,很可能让 “挖出来的稀土” 变得无利可图。

有环保组织预测,即便技术成熟,海底稀土的开采成本也会比陆地高 3 倍以上,最终可能陷入 “开采即亏损” 的尴尬境地。

在 “拉盟友” 方面,美国的动作同样收效甚微。他们先后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加拿大多家矿企达成合作,甚至试图在乌克兰、格陵兰岛布局稀土项目,但这些合作要么受限于产量,要么被政治风险笼罩。

澳大利亚莱纳斯的稀土产能仅能满足全球 5% 的需求,且其提纯技术仍依赖中国设备;加拿大矿企多处于勘探阶段,短期内无法量产;乌克兰受战乱影响,项目推进毫无保障;更核心的问题是,即便这些盟友能产出稀土矿石,最终仍需运往中国进行提纯。

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产能集中在中国,美欧盟友即便掌握了 “上游矿石”,也绕不开 “中游提纯” 的中国环节。

欧盟的处境与美国如出一辙,甚至更为被动。作为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的主要生产地,欧盟对稀土的需求极为迫切,尤其是德国、法国等工业强国,更是将稀土视为 “工业命脉”。

为应对危机,欧盟近期开始讨论建立 “欧洲统一稀土战略储备”,计划出台专项补贴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转型稀土产业。但现实是,欧盟既没有稀土矿产资源优势,也缺乏核心提纯技术,产业链断层比美国更严重。

眼下,稀土价格的暴涨已让欧盟企业苦不堪言,关键稀土元素 “镝” 在欧洲市场半个月内价格飙升两倍多,不少风电设备制造商因成本失控被迫暂停生产。

欧盟工业界坦言,即便有补贴,本土稀土产业的成本也会比中国高 4-5 倍,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要建立完整产业链,至少需要 15 年时间。

这对于急需稀土支撑的当下而言,显然是 “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国的底气

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仅仅是 “矿产资源丰富”。事实上,中国的稀土储量虽占全球 30% 左右,但真正的底气,来自 “挖得好、炼得净、用得精” 的全链条掌控能力。

这种能力,是数十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布局的结果。

中国稀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始于一项关键技术突破,“串级萃取法”。

上世纪 90 年代,以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历经十余年研发,成功攻克了稀土分离提纯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能将稀土元素的纯度提升至 99.99%,而成本仅为国外传统方法的五分之一。

在此之前,全球稀土分离提纯长期被日本、美国企业垄断,他们不仅技术保密,还将提纯后的稀土产品以高价卖给中国。

“串级萃取法” 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垄断:中国不仅实现了稀土自给,还凭借低成本、高纯度的优势,逐渐主导全球市场。

如今,美国在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仍落后中国至少二十年,即便他们能开采出稀土矿石,也需要依赖中国的技术或设备才能完成提纯。这是中国在稀土领域最核心的 “技术护城河”。

中国的稀土产业优势,早已超越 “单一环节”,形成了从 “上游采矿” 到 “下游应用” 的完整闭环。

目前,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 80% 以上的稀土开采量,还占据了 92% 的稀土永磁材料产能。这种材料是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设备、高端芯片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从江西赣州的重稀土矿开采,到内蒙古包头的轻稀土分离,再到浙江宁波的高性能磁材生产,中国已形成了覆盖 “采矿 — 分离 — 提纯 — 冶炼 — 应用” 的全产业链体系

以赣州为例,当地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中重稀土产地,还聚集了上百家稀土加工企业,能实现 “矿石开采后 48 小时内完成初步分离”;

这种 “全链条掌控” 能力,是美欧短期内无法复制的,他们要么缺上游资源,要么缺中游技术,要么缺下游应用场景,始终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将稀土与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关键领域 “打包管理”,将其纳入战略性资源体系。这种 “联动管控” 思路,不仅能保障国内产业链安全,还能在全球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当美欧在稀土领域对中国施压时,中国也能通过关键资源的协同管控,维护自身利益。

日本的经历,恰恰印证了中国稀土产业链的 “不可替代性”。

2010 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限制后,日本花了 15 年时间推动 “稀土自主”,不仅在本土建设稀土提纯工厂,还在澳大利亚、越南等地投资采矿项目。但截至 2025 年,日本仍有 75% 的稀土依赖从中国进口。

原因很简单,本土提纯工厂的成本是中国的 6 倍,海外采矿项目的矿石仍需运往中国提纯。这就像 “想搬离出租屋,却发现水电燃气、网络通讯全攥在房东手里,最终还是得回头议价”,日本的困境,正是美欧未来可能面临的现实。

稀土之争的背后,早已超越 “资源争夺” 的范畴,演变为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较量。从芯片到动力电池,从风电设备到导弹制导系统,稀土几乎渗透到所有高端制造领域。

谁掌控了稀土,谁就掌握了高端制造业的 “命脉”。这场博弈,不是 “短期胜负” 的较量,而是 “长期耐力” 的比拼。

短期来看,中国的稀土优势依然稳固。这种优势不是靠 “垄断”,而是靠数十年积累的技术、成本与产业生态。

美欧靠补贴、外交推动的 “去中国化”,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国的产业链地位。正如福特汽车停产所暴露的,美欧的稀土短缺问题,本质是产业生态的缺失,不是靠 “砸钱” 就能快速弥补的。

但长期来看,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美欧正在推动 “友岸外包” 战略,试图将稀土产业链转移到政治盟友手中。

虽然短期内难以见效,但这种 “绕开中国” 的布局,长期可能对中国形成一定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的稀土博弈,焦点可能从 “采矿” 转向 “回收”“替代技术”“规则制定” 等 “软领域”,比如,谁能主导稀土回收技术的标准,谁能研发出低成本的稀土替代材料,谁能在 WTO 推动有利于自身的稀土贸易规则,谁就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中国要做的,不仅是 “防守”,更要 “主动出击”。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产业链优势,推动稀土产业向 “高附加值” 转型,比如提升稀土永磁体、稀土催化剂等高端产品的产能与技术水平;

同时,中国还应加快稀土回收技术的研发,降低对原生稀土的依赖,构建 “开采 — 应用 — 回收” 的循环经济体系 —— 这不仅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增加筹码。

正如有研究机构评价的:“中美在稀土领域已形成深度纠缠的格局,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无法轻易‘赢下’这场牌局。”

稀土之争,拼的不是 “声量”,而是 “耐力”;比的不是 “短期速度”,而是 “长期稳定”。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谁能熬得住、稳得住、走得远,谁就能最终掌握稀土领域的话语权,进而在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参考信息: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路在何方?2025-08-29 15:36·决策与信息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盟友   稀土   欧美   中国   美国   产业链   产业   技术   领域   全球   日本   本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