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牢记“3不做”,一年病不沾!老传统别忘记,平安过好三伏天


小暑一到,暑气扑面而来。这个节气虽然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却已经是炎热的开场。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三伏天,其实从小暑起,身体已经悄悄进入“耗气伤津”的阶段。

这个时候,如果日常生活中一些做法没调整好,很容易为后面的大暑和秋乏埋下隐患。养生讲究顺时而动,小暑的调养方法,不是简单地“吃点清淡、吹点空调”就能解决的。

在小暑养生中,有“三不做”,更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若能照做,身轻神清,整个人状态也不一样。

一、小暑节气三不做,少犯才不伤身

1. 食忌大热——热吃伤气,寒吃伤阳

这个时候,有人喜欢趁天热吃点“辣锅”出汗,有人还爱喝点热姜汤“发汗解暑”,觉得出出汗就凉快了。

这种做法在小暑阶段并不合适。

小暑是暑气渐盛、湿气开始重叠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内里反而偏虚。再吃大热之物,如羊肉煲、辣火锅、生姜红糖水,会造成内热郁结,出现口干、腹胀、夜醒多梦。

小暑阶段的饮食,宜偏温不燥,清淡不寒。粥类、绿豆百合汤、茯苓冬瓜汤这些温润的做法,更适合这个节气。饭菜不要太咸太辣,避免刺激肠胃,多吃些当季瓜果蔬菜,顺气健脾。

2. 动忌大汗——汗流太多,伤的是阳气

很多人热天喜欢“跑一身汗”,尤其在健身房、操场上,热得越厉害,运动越起劲。可小暑时节,运动过猛、出汗太多,容易造成阳气流失、津液枯竭。

此节气运动,要以“养”为主,不宜过烈。可以选择晨练太极、傍晚散步、轻度的八段锦或五禽戏。动则养阳,静则养阴,贵在适度。

推荐每次运动控制在30~45分钟,出微汗即可,若汗多,须及时补水,并在运动后更换干净衣物,防止湿邪滞留体表。

3. 卧忌贪凉——睡前吹风,阳气尽失

夏夜闷热难眠,很多人空调整夜不断,或开窗直吹电扇,图一时凉爽,却不知阴寒之气趁虚而入。

小暑过后,昼长夜短,人的阳气趋于外浮,入夜本应顺势收敛养神,贪凉睡卧会使阳气受挫、汗出过度、腠理开泄,从而影响心脾。

建议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避免风口直吹。可在肚脐、小腹处盖一层薄被,护住“气海”“神阙”这类重要穴位。养成午睡好习惯,每天20~30分钟,既可避开正午炎热,也有助于气血运行、神清脑明。

二、小暑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养心”

小暑虽然是小热,实际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却是“心火”。

中医讲“五脏应五季”,夏季属心,小暑正是调心的最佳时期。

“养心”有三层含义:

1、是情绪稳定,戒躁戒怒。

别被琐事牵着情绪走,可以多做静心的事情,如书法、绘画、听琴,也可闭目静坐、行走冥想。

2、是饮食上清心解暑。

可用莲子芯泡水、百合炖汤、银耳羹养阴清心。苦瓜、绿豆、黄瓜这些苦寒蔬菜虽好,也要适量,避免寒凉太盛。

3、是晚间养神入眠。

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少看手机,睡前一小时泡脚、听轻音乐,有助于心神归藏。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朋友常说:“夏天养好了心,整个冬天都不容易感冒。”他常年坚持小暑以后练静坐,每天晚上饭后十分钟“闭眼调息”,这习惯他一坚持就是十年。

如今这位老人身体硬朗,气色红润,冬天穿得也不多,思路也清晰,儿女都说他“像没老一样”。

这就是养心的力量。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养生   小暑   伏天   平安   传统   阳气   节气   养心   暑气   体表   冬瓜汤   做法   阶段   空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