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直言:“我们靠关税和重建军队拥有巨大实力,中国可不想与我们发生冲突”。

这番“实力威慑”言论刚落幕,中国央行同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升级人民币跨境使用与金融开放部署,两项重磅动作密集落地。
是巧合的时间重叠,还是针对性的战略回应?人民币新政为何选在此时集中释放?所谓“中国不敢惹”的叙事,能否经得起全球经济格局的现实检验?
特朗普的言论延续了其“以实力为基础”的对华逻辑,却刻意回避了美国经济与产业链的深层困境。

美方11月10日宣布暂停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并非“实力压制”的成果,而是基于自身产业现实的务实妥协:美国半导体企业对华出口依赖度仍超30%,完全切断合作将导致巨额营收损失,这一数据来自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最新调研。
竞选语境下的“强大叙事”难以掩盖美国的内部矛盾。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124%,穆迪下调其主权信用评级至“Aa1”,反映出国际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

特朗普力推的对华关税政策,已让美国家庭年均额外支出增加1600美元,美国实际GDP长期将减少0.35%,这种反噬效应让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美国企业怨声载道。
所谓“美国绝对强大”的论调,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早已站不住脚,中国在稀土提炼、新能源电池、光伏组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与产能优势,短期内无法被替代。

美国国防工业协会报告显示,F-35战机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有17种关键材料依赖中国进口,这种产业链层面的相互依存,让“单向威慑”失去了现实基础。
中美经贸的深度绑定更戳破了“威慑叙事”,2025年前三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稳定在4258.16亿美元亿,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

中方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并非“害怕美国”,而是兼顾全球产业链稳定与自身需求的理性选择,既平抑了国内相关产品价格波动,也为双边关系缓和创造了空间。
中方在特朗普言论后释放的人民币政策,绝非临时回应,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精准落子。
央行报告中将人民币国际化表述从“稳慎有序推进”升级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措辞变化背后,是一套多维度、非对抗性的破局策略。

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布局走出了差异化路径,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数字人民币直接对接多个国家支付系统,实现跨境交易“去中介化”清算。
该项目已在东盟、中东等地区完成多轮测试,跨境支付效率较传统SWIFT系统提升80%以上,这种技术赋能的方式,避开了与美元体系的直接冲突,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搭建了高效通道。

离岸市场的流动性优化展现出“润物细无声”的巧劲,香港金管局近期上调人民币日间融资额度、简化跨境资金调拨流程,第一阶段已顺利落地。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离岸人民币市场成交量同比增长23%,新加坡、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持续扩大,市场自发形成的流动性,比政策强制推广更具可持续性。

跨境结算场景的拓展精准切入全球贸易痛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大宗商品贸易深度绑定,取得实质性突破。
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等全球矿业巨头,纷纷与中国企业签订人民币结算协议,2025年三季度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28%。
货币互换网络的扩容构建起风险对冲“安全网”,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央行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有效协议规模超4.5万亿元。

2025年以来,先后与韩国、欧洲央行等9家货币当局完成签署或续签,这些协议在全球金融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为相关国家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持,也让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积累。
人民币新政的密集落地,正在悄然推动全球货币格局的渐进式重构,这种转向并非颠覆性革命,而是基于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是全球经济权力结构的深刻变迁。

美元霸权的内在缺陷为人民币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美联储货币政策“大放水”与“急紧缩”交替,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剧烈波动,新兴经济体频繁遭遇债务危机与汇率动荡。
美国将SWIFT系统作为地缘政治工具,过度实施金融制裁,倒逼近60个国家加速推进跨境支付替代方案,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客观条件。

金砖国家的本币结算浪潮成为重要推手,目前金砖国家内部贸易的本币结算占比已达32%,中俄贸易中人民币使用比例突破92%,印度、南非等国也在逐步扩大人民币在能源、矿产贸易中的结算份额。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宣布,2026年起将30%的贷款以成员国本币发放,这种群体性的货币自主选择,正在瓦解美元在新兴市场的垄断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基础源于稳定的价值锚。不同于美元依赖债务扩张的信用逻辑,人民币的价值支撑来自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庞大的贸易规模与审慎的货币政策。
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人民币全球外汇交易额占比升至8.7%,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增长,8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种增长完全基于市场认可。

全球货币格局重构本质是经济多极化的必然,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维持在30%左右。
这种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反映在货币权力分配上,特朗普的“美国强大论”忽视了这一客观趋势,而中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非要取代美元霸权,而是构建更公平、韧性的全球货币体系。

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已从“零和对抗”转向“共生共赢”。特朗普的竞选话术或许能短期吸引眼球,但无法改变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战略选择,它用市场认可的方式重塑全球金融治理逻辑,远比单一的“实力威慑”更具生命力。
信息来源: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2025年11月13日 07:17 来源:证券日报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