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

葛剑雄,这位历史地理学的大牛,在1988年扔了个重磅炸弹,直截了当说:“‘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这话一出,学术圈炸了锅,民间也吵得热火朝天。

先聊聊葛剑雄这个人。1945年,他出生在浙江湖州,家里书多得能砸人,《史记》、地方志啥都有,他小时候就泡在这些老古董里。1965年考进复旦大学历史系,跟着谭其骧这位大佬学历史地理。后来硕士毕业留校,成了这行的顶尖学者。

他研究过中国人口、地理、历史文化,主编过《中国历史地图集》,还写过《西汉人口地理》这种硬核书。他不是那种只躲书斋的学者,喜欢跟学生抬杠,嗓门大,眼神倔,学问做得扎实,还老想着跟现实挂钩。他的质疑不是瞎闹,而是从历史和现实里抠出来的。

葛剑雄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炎黄子孙’不能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全体人民。”他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几条硬道理。

葛剑雄翻开《史记·五帝本纪》,里面说黄帝跟炎帝在阪泉干了一仗,可司马迁自己都承认,这些是传说,没法考证。到1988年,考古界认准了商朝遗址是真的,夏朝还半信半疑,至于炎帝、黄帝那年代,连个靠谱的影子都没找着。葛老的意思是,就算这俩人真存在过,也就是当时一堆部落头头里的两个,影响力哪有那么大?凭啥说全中国人都得是他们的后代?这不科学。

葛剑雄说,汉族压根不是纯种,而是好多民族融出来的。北边有匈奴、鲜卑、突厥,南边有蛮、夷、越,汉族跟这些族群混着混着就成了今天这样。比如西汉有个叫金日磾的,本来是匈奴太子,后来投靠汉朝,当了大官,他后代就融进汉族了。这说明啥?汉族不是靠血统,而是靠文化把人聚起来的。他还举了个例子:犹太人在中国能安稳生活,慢慢变汉族,但在别的地方老被欺负,这不就证明汉族挺能包容吗?所以,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而是各族一块儿拼出来的。

葛剑雄还操心现实。1980年代,“炎黄子孙”老出现在官方文件和祭祀活动里,他觉得这不妥。1987年统计,中国有8600万少数民族,像藏族、维吾尔族这些,跟炎帝、黄帝没啥关系。如果老说“炎黄子孙”代表全国人民,那不是把这些民族晾一边了吗?

宪法讲民族平等,这么搞不就违背初衷了?他还担心,这说法会让人觉得汉族高人一等,搞不好还给分裂分子留话柄。台湾那边,大部分人是大陆过去的,可高山族这些原住民跟炎黄没啥关系。海外华人也有不少入了外国籍,老提“炎黄子孙”容易让人误会,影响国际关系。

葛剑雄总结说,中华民族牛就牛在各民族一块儿奋斗,不是靠编个共同祖先忽悠人。他不反对你私下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官方场合这么用,得悠着点。

“炎黄子孙”听着挺有文化味儿,但它的意思和用法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咱们得挖挖它的来龙去脉。

早先,《国语·周语下》里说:“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意思是,夏朝的鲧、禹,姜姓的四岳,还有好多姬姓、嬴姓的国家,都算黄帝、炎帝的后代。那会儿“炎黄子孙”主要是指夏、商、姬、姜这几大族的子孙,比如周朝、齐国、秦国这些,范围不算太大。

秦灵公开始一块儿祭祀炎帝和黄帝,《史记·封禅书》里写:“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俩人地位慢慢高起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说自己是黄帝后代,为啥?给自己脸上贴金呗。《史记》里从黄帝到夏商周的王,全都说是黄帝的子孙,连蛮夷族群也被拉进这谱系。后来的汉唐宋明皇帝也这么干,几乎每个姓氏都能扯到炎帝、黄帝或者他们的手下。这么一来,“炎黄子孙”就成了大家默认的文化标签。

有意思的是,不光汉族,连一些少数民族也说自己是炎黄后代。辽朝的契丹人挺会来事儿,《皇朝实录》里说契丹是黄帝后代,《辽史》还说他们是炎帝后裔。云南还找到过契丹人的族谱,里面写着“辽之先祖始炎帝”。鲜卑、匈奴这些族,接受了汉文化后,也跟着喊自己是黄帝子孙。这说明啥?“炎黄子孙”不光是血统,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

到了清末,国家危了,民族主义起来了,“炎黄子孙”就换了个新马甲。孙中山他们反抗满族时,喊“炎黄子孙”来鼓舞汉人斗志。革命派说只有汉族是炎黄后代,改良派则说全中国人都算。抗日战争时,这词儿彻底成了号召全国人抗日的旗号,连海外华人都被感动得热血沸腾。中华民国时期,大家都觉得“中华民族就是黄帝子孙”,这观念根深蒂固。

葛剑雄不是瞎说,他有历史、有考古、有现实依据。

葛剑雄翻《史记》,说里面关于炎帝、黄帝的事儿多半是传说。司马迁自己都承认,他写这些时没啥真凭实据,就是抄了《春秋》、《国语》的说法,没深究。葛老觉得,炎帝、黄帝顶多是当时一堆部落头领里的两个,压根儿代表不了所有人。

考古也给葛剑雄撑腰。中国各地老早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跟中原一块儿搭起了中华文明的框架。葛剑雄讲课时就说过:“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哪能全归功于一个人?”这跟“炎黄子孙”那种单一祖先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葛剑雄老强调,汉族是好多民族混出来的。匈奴的太子金日磾都能成汉朝大官,后代融入汉族,这不就是融合的例子吗?他还说,汉族靠文化把人拉进来,不是靠血统。谁接受汉文化,谁就能成汉族一员。他还操心现实问题。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8600万人(1987年数据),好多跟炎黄没关系。老提“炎黄子孙”,不就冷落这些人了?宪法讲平等,这么搞不合适。他还说,台湾有高山族,海外华人有外国籍,乱用这词儿可能惹麻烦。

葛剑雄的观点一出来,有人点头有人摇头,争议不小。

1989年,《光明日报》上有人反驳,说葛剑雄误解了《史记》,黄帝打的是炎帝后代,不是炎帝本人。葛剑雄回击说,原文写的是“炎帝”,而且传说版本太多,没法当真证据。还有人觉得,“炎黄子孙”是文化符号,不用太较真,葛剑雄有点小题大做。

也有学者支持葛剑雄,认为他的观点有道理。历史学家李学勤就说,炎帝、黄帝的故事是后人编的,不能当真。考古学家苏秉琦也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的,不是单一的。这些大佬的观点跟葛剑雄不谋而合,给他加了不少底气。

葛剑雄的文章一出,媒体和公众反应不一。有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开始反思“炎黄子孙”的用法;也有人觉得他太较真,传统观念没必要改。

1988年,《文汇报》刊登了葛剑雄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这场讨论。报纸上你来我往,热闹得很。

那会儿大学校园里,学生们聊得挺火热。有人说:“葛老师说得对,咱们不能拿传说当历史。”也有人反驳:“‘炎黄子孙’是个文化符号,不用那么计较。”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人觉得这词儿听着亲切,改不改无所谓;也有人觉得葛剑雄说得有理,得多想想少数民族的感受。

葛剑雄的观点不是喊完就完事儿,它还真影响了不少地方。

1990年代后,历史课本开始讲多元文化,少数民族的历史和贡献多了起来。老师上课会说,中华民族是大家一块儿干出来的,不是某一个祖先的功劳。这么教,孩子们也能更明白民族平等。

官方文件里“炎黄子孙”少用了,换成“中华民族”这种更包容的词。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都讲团结和发展,避免让人误会。这调整挺接地气,也符合葛剑雄的初衷。

海外华人还是挺爱这词儿的,觉得有文化归属感。可随着全球化,不少人觉得自己首先是所在国的公民,“炎黄子孙”慢慢变成个文化符号,用得没那么频繁了。

葛剑雄这观点当年挺炸裂,可现在看,真有道理。中华民族厉害就厉害在各民族一块儿拼,不是靠一个祖先撑场面。他那句话说得好:“中华民族的力量来自各民族的共同目标,不是共同的血统。”这话既尊重历史,也提醒咱们团结最重要。

其实,葛剑雄不是要砸烂“炎黄子孙”这块招牌,他是想让大家别被这词儿框住。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根多得很,不止炎黄两根。历史是复杂的,现实也是复杂的,老拿个传说当真理,容易把自己绕进去。他这番话,放到今天看,还是挺有嚼头的。你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炎黄子孙   同义词   中华民族   葛剑雄   炎帝   汉族   黄帝   史记   后代   炎黄   块儿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