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价格暴涨、美豆受限,中国如何在大豆市场夺回话语权

国际大豆市场的波动曲线,正紧紧牵动着国内粮油企业的神经。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近1.05亿吨的进口量,维系着食用油供应和养殖业的根基。

然而,面对巴西大豆升贴水单日上涨、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显著下滑的现状,如何突破被动局面、掌握市场主动权,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命题。

大豆市场迎来巨变

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已清晰显现,巴西作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力粮仓”,这轮涨价背后,既有雷亚尔贬值带来的成本传导,也源于中国买家前期集中采购形成的需求支撑,导致巴西桑托斯港的定价影响力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美国大豆的供应通道受贸易环境影响明显收窄,其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的 40%跌至2024年的22.8%。

2024-2025年度美国大豆库存为1060万吨,虽为近年较高水平,但曾经的供应大户已难以发挥稳定器作用,2025年1-7月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量仅为590万吨,同比降幅显著。

那么,该怎么应对这场变局呢?其实说到底,不能在“一棵树”上徘徊。

进口格局不会变,但策略要更灵活

要想改变现状,就得构建多元互补的进口供应体系,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形成“主力 + 补充 + 备选”的采购格局。

巴西作为核心供应方,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6370万吨,占同期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74%,通过长期协议锁定基础供应。

阿根廷则成为关键补充力量,今年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全面取消包括大豆在内的所有谷物及衍生产品出口关税后,中国买家48小时内即通过订单锁定大量货源,采购量相当于2024年全年自阿进口量的三成多。

美国、加拿大等则作为弹性选项,在价格合适时适度采购,其中加拿大非转基因大豆因品质优势备受青睐,其对华大豆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这种布局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敞口,如同为供应链系上“多重保险”,而议价权的提升更得益于动态调节的采购策略,过去集中采购推高价格的被动局面,正被“货比三家”的主动选择打破。

当巴西大豆港口报价与芝加哥基准价的溢价显著高于美国大豆时,中国买家果断放缓巴西采购节奏,转而观望新豆上市与市场谈判进展,以最优成本锁定资源,这种灵活调整背后,是国家储备体系的“压舱石”作用。

2024年我国通过储备调节与多元采购结合,既高效满足了国内大豆消费需求,又避免了应急采购带来的价格损失,真正实现“谁划算买谁”的市场主动权。

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在海外,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完善供应链,从源头锁定资源并降低中间成本。

在国内,农业农村部实施的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成效显著,通过种子包衣、水肥精准调控等技术推广,国内大豆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有效分担食用大豆的进口压力。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需求端的结构优化,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的推广让菜籽粕、棉粕等替代品使用率提升,从根本上降低了大豆进口依赖度。

从市场实践看,这套“多元采购 + 储备调节 + 产业升级”的组合拳已显现成效。

2025年阿根廷取消出口税后,中国买家抓住契机采购低价大豆,不仅填补了短期缺口,更倒逼巴西供应商适度回调报价,充分体现了多元供应带来的议价能力。

而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更在逐步改变“别人定价我们买单”的现状,通过引入境外交易者、完善交割体系,正在争夺全球大豆定价的话语权。


保障大豆供应主动权,就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民生底线”

超市货架上的食用油、餐桌上的肉蛋奶,都与每一项供应链决策紧密相关。

当前中国的实践证明,完全自给自足并非唯一选择,通过“对外精准布局、对内夯实基础”,既能依托全球资源满足需求,又能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面对未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中国的主动权战略仍需深化。在扩大与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合作,完善港口物流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也要持续推进国内大豆产能提升,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黑土地保护政策;更得加快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让“中国需求”更好地转化为“中国价格”。

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供应稳定与价格可控的从容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巴西   大豆   中国   大豆价格   市场   采购   美国   阿根廷   主动权   进口量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