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洛阳水席的这道菜,名儿太难听!搁过去,皇家宴席哪会用这个名儿?”
前几天,我去洛阳老城区,拜访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手指敲着桌子对我说出这番话,语气里满是嫌弃。
老先生不愿透露姓名,但性格大大咧咧的,咱就称呼他老张吧。
老张喜欢吃,也喜欢做,几十年前,他就能做全套的洛阳老水席,在老城区很有些名气。
谁家婚丧嫁娶,有头有脸的人家过事儿,常请他掌勺,老人家年轻时,甚至经常下县,做水席。
老张对水席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正是因为这种热爱,才让他对水席很挑剔,很讲究,哪怕是看似没啥关系的菜名。
让老张如此“不忿”的,是洛阳水席二十四道菜里的一道——熬货。
“水席啥出身?唐代宫里传下来的!多讲究!”
老张声音都高了,“‘货’?咱洛阳话里,‘这货’、‘那货’,是骂人哩!就算现在人人都想当的‘吃货’,搁老洛阳嘴里,也不是啥好词儿!”
老张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
水席属于豫菜,是洛阳独有的滋味。
洛阳水席最初可是宫廷大宴,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穿过唐宋元明清,一路流进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
之所以叫水席,是因为两点:
第一,菜吃完一道,撤下,再上一道,如行云流水。
第二,每一道热菜,都是汤汤水水,熨帖肠胃。
过去,洛阳水席是帝王家的排面,后来成了富商名流的体面,如今,是普通洛阳人餐桌上的寻常滋味。
2018年,洛阳水席坐上了“中国菜”河南十大主题名宴的交椅。
让老张嫌弃的“熬货”,什么来路?
说穿了,有点类似于“乱炖”的意思,食材很家常,味道很特别。
这道菜的主料是猪下水——猪肝、猪心、猪肚。
这些别人嫌弃的东西,水席师傅收拾干净,煮熟,切成筷子粗细的条。
然后,放进锅里慢慢熬,熬到汤汁浓稠发亮,一股特有香气就飘出来了。
关于“熬货”的由来,还有一个好玩的故事。
说是,老早以前啊!这洛阳城里有个屠夫,杀猪的技艺冠绝洛阳,简直堪比庖丁解牛啊!
这年,眼看到年底了,屠夫去给南关的李员外家杀猪。
李员外很有钱,但也很抠门。
猪杀了,他却不想给工钱。
他指着收拾下来的猪下水,对屠夫说:“年底家里没钱,拿这个抵了吧?”
屠夫敢怒不敢言,只得拎着一堆“猪杂碎”,生着闷气,向家里走去。
到了家里,看着这一堆东西,屠夫犯了愁。
突然,他想起,家里有一些油炸豆腐和泡软的腐竹,另外,还有邻居送的一把鲜蘑菇。
他把这些洗净,全扔进大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熬炖。
一个时辰后,他掀开锅盖,一股子香味儿,直往人鼻子里钻,而且顺着巷子,飘出去了。
左邻右舍闻到了,都围过来看是什么好吃的。
屠夫是个实在人,赶紧招呼大家尝尝。
就这样,你一筷子,我一筷子,都赞不绝口:“这是啥菜啊?叫个啥名儿?”
屠夫想了想,咧嘴一笑:“锅里熬出来的‘杂碎货’,就叫‘熬货’吧!”
于是,熬货这个名儿,就这么叫开了。
故事很精彩,可熬货这个名字,到底改还是不改呢?
“熬货”透着草根气儿,带着烟火味儿,让人一眼就看到了,市井的粗粝与奔放。
但在洛阳方言里,“货”这个字,确实有点小“不美”。
之前,也曾有水席大师,想给这道菜改名,比如叫 "八珍烩",也有人提议,叫 "全家福",更吉祥。
当然,也有老食客断然反对:"改了名,就没了洛阳水席的味儿了!"
改不改,两难。
您说,这名字该不该改呢?
不妨在评论区,说说您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