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张爱玲和林徽因的老师,决定终身不婚却被男神狂追!

1919年,孙中山的前秘书任鸿隽穿越三万里,向才女陈衡哲求婚。


他说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屏风”之言:


“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任鸿隽对陈衡哲的爱,是知音对知音的珍惜,是志士对志士的敬重。


他不要她牺牲理想相夫教子,而是发誓要做她一辈子的屏风——挡住世俗的偏见,护住她的锋芒,让她永远自由地翱翔!


世间的女子,很难有人不被这份至真至诚所感动。


陈衡哲的独身主义信念,面对任鸿隽三万里求婚的诚意,轰然倒塌!


那么,陈衡哲,这个让民国精英如此倾心的女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婚前,她是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之一、中国第一位女硕士;


婚后,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她教过的学生包括张爱玲、林徽因、萧红、苏雪林、冰心、凌叔华、丁玲、石评梅、庐隐、吕碧城,堪称“才女之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民国第一女学霸的精彩人生,看她如何打破世俗桎梏,在爱情与事业间找到完美平衡,活出令现代女性都羡慕的精彩人生!

01


人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会因为某个小小的机缘,成为终身相伴的爱人知己。


陈衡哲的姻缘,正是如此。


1915年,25岁的陈衡哲正在美国著名的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和西洋文学。


她翻译了一篇《来因女士传》,并投稿到《留美学生季报》。

任鸿隽

报纸的青年主编任鸿隽收到这篇文采斐然、娓娓动人的译作,不禁惊为天人:


“这份才情就算放在国内也不多见,在留学的女同学中更为难得!”


之后,任鸿隽频频向陈衡哲约稿,两人文来文往,成为笔友。


在长达一年的通信过程中,任鸿隽爱上了这个柳絮才高、霁月光风的女子,哪怕他还不知道她长什么样!

任鸿隽、陈衡哲

1916年暑假,任鸿隽鼓起勇气,邀请陈衡哲游湖泛舟。


陈衡哲清秀窈窕的体貌、活泼大方的性格,让任鸿隽一见如故,爱慕日深。


不久,两人拍了一张合照。


陈衡哲巧笑倩兮,而任鸿隽的坐姿僵硬如松,因为他旁边坐着的,是他心中的女神!


谁能想到,这个紧张得手心冒汗的男子,其实见过世面,拥有一张闪闪发光的履历——


1908年,22 岁的任鸿隽赴日留学,学习化学;


1911年,他学成归国,投笔从戎,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他毅然弃官,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化学学士、硕士学位;


与此同时,他开创了中国科学社,为中国早期科学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任鸿隽

然而,这样一位优质男面对心上人时,也会显得胆怯和自卑,因为“爱是常觉自卑和小心翼翼”。


当然,真爱的产生,是克服自己恐惧的过程。


接下来,任鸿隽对陈衡哲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遗憾的是,彼时的陈衡哲坚持独身主义,她只把任鸿隽当朋友,丝毫没有男女之情!

陈衡哲

02


那么问题来了,陈衡哲为什么坚持独身主义呢?


这背后的答案,藏在她如何一次次从命运的枷锁中挣脱、主宰自己人生的故事里。


1890年,陈衡哲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书香世家。


陈家的曾祖母开创了一个家族传统:


“每个生于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出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


这种家学渊源,让陈衡哲立志成为出类拔萃的女性。


当同龄女孩攀比衣裳首饰时,她只在乎一件事:


“我要比别人更聪明,我要在学问上出类拔萃!”


然而,命运很快给了她第一道考验。

13岁那年,父亲调任四川,举家搬迁。


但当时的四川闭塞落后,女子求学之路几乎断绝。


陈衡哲不甘就此埋没,毅然决定:


离开父母,独自南下广州,投奔舅舅庄蕴宽!


庄蕴宽是当世著名画家,更是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


他慧眼识珠,看出外甥女的天赋异禀,不仅资助她进入上海女子中西医学堂求学,更送给她一句影响终身的话:


“世人对于命运往往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


衡哲,我希望你能造命,我也相信你能够造命!


舅舅的“造命”论,成了陈衡哲一生的信条。


然而,命运的考验远未结束。


1908年,18岁的陈衡哲被父亲骗回家,勒令结婚:


“我已替你从一个高官家庭,挑选了一位人品良好的年轻人做丈夫。”


陈衡哲以死相抗,拒不成婚:


“我不想做官太太,更不会嫁给一个陌生人!我绝不结婚!”


父亲勃然大怒,拍案质问:


“不结婚?你能干什么?!”


陈衡哲心里清楚,摆脱宿命的唯一方法就是继续读书,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


然而,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17年才成立,北京大学1920年才开始招收女生。


在1908年,陈衡哲是没有大学可以上的!

陈衡哲

03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陈衡哲逃到了乡下姑妈家。


那时的她,像一只折翼的鸟,只能暂时栖身在富人家中做家庭教师,勉强维生。


而那个求学深造的梦想,仿佛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


陈衡哲的姑妈陈德懿也是一位才女,她能作诗、读史、写魏碑、还精通传统的中医,却因身为女子,一生被困在深宅大院里。


陈德懿常常带着侄女划船散心,一天,她在小舟中感叹地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护穷困的读书人,这是我从前的梦想。现在呵,我连自己的儿孙也庇不着了!”


原来,她的儿子娶了个抽大烟的媳妇,一家子沉迷鸦 片,祖传的大宅和大观园式的花园眼看就要被败光。


陈衡哲望着姑妈,说:


“但是,姑母,您现在是庇着我这样一个苦孩子啊!”


正是姑妈的庇护,让陈衡哲在绝望中等来了转机,使她重新走上“造命”之路。


1914年夏天,清华大学忽然向全国招收女生,并送美留学。


在姑妈的支持下,陈衡哲立刻奔赴上海应试。


放榜那天,她的名字高居第二,成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的女学生


陈衡哲终于离开了生命中最黑暗最痛苦的一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这从她的新诗《鸟》中可以看出来:


“我若出了牢笼,


不管他天西地东,


也不管他恶雨狂风,


我定要飞他一个海阔天空!


直飞到精疲力竭,水尽山穷,


我便请那狂风,


把我的羽毛肌骨,


一丝丝的都吹散在自由的空气中!”

陈衡哲留美六年,先后在瓦萨大学、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她异常勤奋用功,成绩耀眼到让瓦沙大学的校长,做出了这样的承诺:


“只要是陈衡哲的直系后人,子女均可以免费、免试进入该校。”


正因经历过窒息的黑暗,她才更加珍惜自由的空气。


她不愿被困在婚姻的围城里,不愿让才华埋没于灶台与摇篮之间。


渐渐地,留学圈里流传起“陈衡哲坚持独身主义”的传闻,追求者们纷纷却步——直到任鸿隽出现。


这个真心敬慕陈衡哲的男人,决定冲破一切奔向她,决定用一生的时间证明:


真爱,从不是牢笼,而是比天空更广阔的归宿。

任鸿隽

04


1918年10月,任鸿隽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回国。


但是1919年,已经离开美国的任鸿隽又二次赴美,穿越三万里来跟陈衡哲求婚。


他真诚地告白: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个天才女子。”


任鸿隽对陈衡哲的爱,是知识分子间的惺惺相惜,是尊重、欣赏与保护。


他愿意扶持她的天才,终身做她的“屏风”!


这份诚意与知音之感,终于动摇了陈衡哲独身的决定。

1920年,30岁的陈衡哲与34岁的任鸿隽携手归国,在上海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


从此,这对伉俪开始了41年相濡以沫的人生旅程。


婚后的陈衡哲,果然如任鸿隽期待的那般光芒万丈——


她是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在历史系讲台上侃侃而谈;


她是“才女之师”,林徽因、张爱玲、萧红都曾受她影响;


她是作家,《小雨点》《西风》等文集风靡一时;


她是史学家,《西洋史》至今仍是经典教材;

陈衡哲与孩子们

她是称职的母亲,将3个子女培养成人中龙凤:


大女儿任以都,获得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性;


二女儿任以书,毕业于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国照顾双亲,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并将中国明代的科学启蒙书籍《天工开物》翻译介绍到西方;


小儿子任以安,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华盛顿地质调査局研究员,1992 年任全美地质学会会长;

陈衡哲的天才得以发挥,自然少不了丈夫任鸿隽的支持和爱护。


任鸿隽,始终是站在她身后的那道“屏风”。


这从1936年发生的一件事可以看出:


当时,陈衡哲因《川行琐记》中提及四川 落后遭致围攻,任鸿隽毫不犹豫地辞去四川大学校长职务,带着妻子离开是非之地。


有人惋惜他放弃大好前程,他却淡然一笑:


“余生性淡泊,不慕荣名。”


当年求婚时说过要做陈衡哲的屏风,岂能失信?


是要“江山”还是陪才女?


任鸿隽毅然选择了后者。

晚年陈衡哲夫妇

05


1961年,75岁的任鸿隽病逝,留下陈衡哲独自面对没有“屏风”的世界。


双目已盲的陈衡哲颤抖着手指,在纸上摸索着写下泣血般的悼亡词:


“何事最难忘,知己无双:人生事事足参商,愿作屏山将尔护,恣尔翱翔。


山倒觉风强,柔刺刚伤;回黄转绿孰承当?猛忆深衷将护意,热泪盈眶。”


“屏风”之说蕴含的厚爱深恩,让陈衡哲到老来依旧有知己无双之叹,任何时候想来,都要热泪盈眶!

陈衡哲夫妇

晚年的陈衡哲常常独自坐在窗前,回忆丈夫生前的点点滴滴。她对友人感叹:


“靠了这个道德上的大支持,我才能在儿女及家务繁琐任务之外,对于自己的使命,仍旧尽得一点责任。这支持使我努力,使我向上, 使我能尽量地去发展我的能力与抱负。这样的深契与成全,又岂是‘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的那个平凡望愿所能了解的? ”


丈夫离世后,这位曾经锋芒毕露的才女选择了最彻底的沉默——


不听广播,不读报纸,不和人讨论时事。


没想到,这反而让她躲过了时代的飓风。


偶尔与亲近晚辈交谈时,她寥寥数语却尽显智慧:


“脑发热的人也只能逞强一时,不可能长久地发热,这一切会结束的,因为历史总有它的规律。”


这就是才女陈衡哲的清醒与通透——


能施展抱负时全力以赴,该韬光养晦时深藏不露。


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年轻时因反抗而精彩,晚年因沉默而平安。


1976年,86岁的陈衡哲在上海安详离世。


弥留之际,仿佛那个特立独行、一心寻找自由的女子又一次返回,昏迷中的她留下意味深长的遗言:


“我不稀罕那个。”


这句遗言如同她一生的写照——那个特立独行的灵魂,到最后都不肯向世俗低头。


或许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她又看见了那个横跨三万里来求婚的青年,看见了那道守护她一生的"屏风",也看见了那只终于能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鸟儿……


参考书籍:《陈衡哲传》——王玉琴


#以书之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老师   张爱玲   屏风   女子   才女   中国   大学   姑妈   西洋   人生   自由   哈佛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