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对很多人来说
耳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晨跑、挤地铁、追剧、打游戏......
只要戴上耳机
就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些人甚至连睡觉都戴着耳机
但长时间戴耳机真的没问题吗?
最近
“长期戴耳机的受害者出现了”的话题
引发网友关注

经常戴耳机的人不禁感到有些“恐慌”
我的耳朵是不是也快“聋”了?
要不要把耳机扔掉?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孙悦奇
副主任医师肖志文提醒
错不在耳机本身
科学使用才是关键
首先,“长期戴耳机”和“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并不存在必然关系。
孙悦奇指出,“突聋”是一种医学急症,指短时间内(通常是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它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医学上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痉挛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熬夜等因素有关。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戴了耳机就“中招”了呢?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诱因”。
如果长时间使用耳机播放大音量,尤其是在极度疲劳、熬夜、压力大的时候,这种强烈的声音刺激(即噪声)可能会导致内耳的毛细血管发生痉挛,供血不足。如果恰好叠加身体的其他易感因素,比如“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就可能诱发“突聋”。
所以,“突聋”的“锅”,不该全让耳机“背”。
那为什么有些人(比如那位天天戴耳机打游戏的室友)“一点事儿都没有”?
这涉及“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耳蜗毛细胞的耐受度不同,有些人天生就“皮实”一些。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作死”,因为噪声对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且会累积的。
为了隔绝鼾声或街道噪音,很多人选择戴硅胶或泡棉耳塞睡觉。
肖志文表示,从“听力损伤”的角度看,问题不大,因为它只是物理隔音。但从“耳朵健康”的角度看,尤其要注意几个问题:
1.外耳道炎:耳塞会堵塞耳道,导致内部潮湿、不透气,成为细菌和真菌的“快乐老家”。
2.耵聍栓塞(耳屎堵塞):长期佩戴耳机会把耳屎不断往里推,日积月累,出现其他耳问题。
3.压迫与不适:材质过硬或佩戴过久,可能压迫耳道,引起疼痛。
【建议】保持耳塞清洁,定期更换,如果耳朵有任何不适(如发痒、疼痛),请立即停用并就医。
虽然你“睡着了”,但听觉系统并没有“关机”。声音会持续刺激听神经和大脑皮层。这不仅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处于浅睡眠状态),也会让听觉系统“全年无休”,得不到真正的休息。
这就好比让耳朵“值夜班”,长期以往,它必然会“过劳”。
【建议】如果真的需要“白噪音”助眠,请一定设置“定时关闭”(比如30分钟),并且把音量调到若有若无的程度。
请记住一个核心原理:无论声音怎么来的(空气传导或骨传导),最终都要经过内耳(耳蜗)处理。只要音量够大、时间够长,任何类型的耳机都能造成听力损伤。
所以,没有绝对“安全”的耳机,只有“相对更优”的选择。
骨传导/耳夹式(开放式)
○优点:不堵塞耳道,能保持耳道干爽,同时能听到环境音(比如跑步时能听到车声),更安全。
○缺点:为了在嘈杂环境中听清,人们往往会把音量开得非常大,这对内耳的伤害同样巨大。
头戴式(包耳式)
○优点:佩戴更舒适,而且因为能(被动或主动)隔绝一部分环境音,你不需要开很大的音量就能听清。
○缺点:夏天戴着热,不方便携带。
入耳式
○优点:隔音最好,音质细节最丰富。
○缺点:声音直冲鼓膜,声压更大;同时容易滋生细菌,诱发外耳道炎。
【结论】如果只从“保护听力”角度出发,在安静环境下,优先推荐头戴式耳机(尤其是带主动降噪功能)。但如果是运动人士,骨传导耳机是出于安全的好选择。另外,可以大胆尝试降噪耳机,隔绝一些声音后,它可以用更低的音量听清内容,相对来说对听力更友好。
1.遵守“60-60”黄金法则
这是国际公认的护耳准则。即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佩戴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2.给耳朵“放个假”
每佩戴1小时,至少摘下耳机,让耳朵在安静环境下休息10-15分钟。
3.“降噪”是你的朋友
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请优先使用降噪耳机,用“技术”对抗噪音,而不是用“更大的音量”对抗。
4.注意卫生
定期清洁耳机,尤其是入耳式和耳塞。
5.出现预警,立即就医
如果发现自己开始耳鸣(耳朵里总有嗡嗡或嘶嘶声)、听力下降(感觉声音变小或发闷)或者耳朵有胀痛感,请不要犹豫,立刻、马上,去看耳鼻咽喉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