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宣布了今年首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了25个基点,落在了4.00%至4.25%之间。
这事儿吧,一点也不意外。市场早就把这次行动的价格打得足足的,几乎是板上钉钉。但有意思的是,当消息真正公布后,市场先生的反应却有点拧巴:美股先是兴奋地冲了一把,然后就泄了气。美元指数也是先跌后涨,玩了个反转。
美联储这次决策,简直像是在走钢丝。一边是摇摇欲坠的就业市场,另一边是赖着不走的通胀,两头都得罪不起。
降息的首要理由,清清楚楚写在了脸上——就业市场真的扛不住了。细心的人会发现,美联储的官方声明里,那个我们听了无数遍的词“劳动力市场稳健”,这次悄悄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微升”这样冷冰冰的描述。
鲍威尔本人也毫不掩饰这种担忧,他坦言,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都在降温,其中的下行风险是“实质性的”。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毕竟今年上半年美国的GDP增速已经滑落到1.5%左右,比去年的2.5%差了一大截。再不踩脚刹车,经济真有可能熄火。
可问题是,另一只手还被通胀给捆着。数据显示,通胀率最近还有所抬头,依然在目标位之上徘徊。美联储自己也默默上调了对未来两年的通胀预期,甚至悲观地预测,要到2028年,通胀才能真正回归到2%的理想水平。
更头疼的是关税这个变量。鲍威尔估算,关税问题大概给核心通胀贡献了0.3到0.4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不大不小,正好卡在最难受的位置,让任何一次放水的决定都变得束手束脚。
所以,鲍威尔把这次行动定义为一次“风险管理型”降息,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眼下,对就业衰退的恐惧,暂时压倒了对通胀失控的担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内部有人(比如理事米兰)嚷嚷着要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但主流意见还是选择了小步慢走。因为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通胀的“蛋”。
如果你仔细观察鲍威尔在发布会上的表现,会发现他像一个戴着中性面具的演员,台词精准,滴水不漏。这种谨慎的姿态,背后其实是巨大的政治压力。
发布会上,有记者尖锐地提到了总统特朗普与美联储理事库克的法律纠纷,这是一个烫手山芋。鲍威尔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拒绝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然后立刻话锋一转,反复重申美联储将“坚定维护其独立性”。
这套操作的核心逻辑是:行动上可以鸽派,但姿态上绝不能软弱。他可以降息来“预防衰退”,但他必须让外界相信,这个决定是基于经济数据,而不是因为白宫打了电话。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小心翼翼地平衡,避免给人留下一个“屈服于政治压力”的口实。
这种“谨慎鸽派”的风格,也体现在他对未来政策路径的描述上。当被问及后续的降息计划时,他总是强调点阵图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表”,只是一种“可能性分布”,未来的所有行动都将“依赖数据”。
这话听起来像是官方套话,但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略。通过模糊化处理,他把决策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等于在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华盛顿的政客们:别想指挥我,我的指挥棒只有经济数据。这副中性面具,就是他捍卫独立性的铠甲。
对美联储来说,降息25个基点本身已经毫无悬念,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管理一个早就抢跑、而且看得懂你底牌的市场。
这次公布的点阵图,简直就是一出现实版的“内部分裂”。图上清清楚楚地显示:有9位官员认为年内还得再降两次息,但同时也有6位官员觉得到此为止,不该再降了。这种巨大的分歧,本身就是投向市场的一颗重磅不确定性炸弹。
投资者们都是人精,他们知道降息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降息之后的路径。所以,当他们看到美联储内部如此纠结,对未来的看法如此撕裂时,资产价格的冲高回落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市场在用脚投票,重新校准对后续宽松力度的预期。
这种“细水长流”而非“大水漫灌”的宽松节奏,对不同资产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对于港股市场,尤其是科技股,美元流动性的边际改善是个实打实的利好,有望吸引外资回流。
但对于A股而言,逻辑就复杂多了。一方面,外资流入的趋势可能继续,但他们会变得更加挑剔,更青睐那些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AI等领域的公司。另一方面,中国央行大概率不会立即跟进。
毕竟,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在1.8%的历史低位徘徊,降息空间有限。同时,政策也更希望A股走“慢牛”,而非靠大水漫灌催生泡沫。相比全面降息,央妈手里的“精准滴灌”工具显然更好用。
至于黄金,短期内可能会因为市场对降息路径的反复博弈而上蹿下跳,但只要全球宽松的大方向不变,它的长期逻辑就没有被破坏。
说到底,美联储正被三副沉重的枷锁牢牢铐住:内部是矛盾的经济数据,外部是高企的政治压力,眼前是早已抢跑的市场预期。这三者共同决定了,本轮宽松周期注定是一场“细水长流”的持久战,别指望会有滔滔江水般的盛宴。
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浪潮中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绞尽脑汁去猜下一次是降息25个基点还是按兵不动,不如退后一步,看清鲍威尔和他的同僚们所处的困境。
读懂他们面临的约束,比预测他们下一步的方向,要重要得多。因为只有在理解了这些约束之后,我们才能在市场的嘈杂声中,找到那些真正属于结构性、而非周期性的机会。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