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60岁以上已达3.1亿,2024年死亡人数1093万;另一边却是行业集体遇冷,五大上市殡葬企业总营收暴跌19.3%,龙头企业净利润直接腰斩。老龄化明明在加剧,被称为“暴利”的殡葬业为何反而亏损?这背后有消费观念和行业生态的深层变化。
很多人以为殡葬业是“死人生意”,其实它更像“活人生意”。真正决定行业走向的不是亡者数量,而是生者的消费能力和观念。过去行业毛利率高,靠的是情感溢价和面子经济。福寿园经营性墓地每平米均价高达24.2万元,是陆家嘴房价的2.3倍,这种离谱溢价全靠“面子”支撑。
经济下行让面子消费开始降温。消费者钱包收紧,“一切从简”成了新选择。福寿园的殡仪服务客单价从2019年的6000元以上跌至2024年的5200元左右。更关键的是墓地业务销量减少3816座,同比下滑23.2%。墓地销售占殡葬费用的50%-70%,这部分需求萎缩直接拉垮整体业绩。
需求被大量分流。公益性海葬不仅免费,还能领到补贴;农村地区的土葬传统依然保留;甚至有人买房专门存放亲人骨灰。抖音上“一站式丧葬服务队”走红,4000多元就能包办全流程,不欠人情、不搞繁琐仪式,深受年轻人青睐。这些选择都绕开了高价经营性墓地。
行业增长逻辑失效。企业习惯靠提价维持利润,福寿园墓穴单价从2020年的10.78万元涨至2024年的12.12万元,但销量下滑速度远超提价幅度。中国人丧葬费用占年平均工资的45.4%,全球第二高,“墓地贷”的出现更暴露了消费者的支付压力。高溢价引发社会关注,监管收紧预期增强,投资人担忧限价政策出台。
企业转型尝试效果有限。福寿园推出AI“数字重生”服务,用照片和语音合成逝者视频,但这类服务与市面AI工具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增量。行业格局分散,除福寿园市占率5.8%外,其他企业均不足1%,分散布局让转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殡葬业的“寒潮”不是短期波动,而是行业逻辑的重构。暴利时代结束,行业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老龄化带来的需求仍在,但只有读懂“活人的钱包”与“理性的情感”,从溢价销售转向服务升级,殡葬业才能走出亏损泥潭。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从来是心的纪念,而非价的堆砌。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