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深秋将至,此时养生应重养“收”、养阴

今日迎来秋分节气。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

秋分之“分”即为“平分”,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除了指昼夜平分,还有平分秋季的意思。

秋分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节气养生

传/统/二/十/四/节/气

秋分时节,地面上下的热气处于平衡状态,秋分过后,地面以下阳气渐多于地上,天气一天冷过一天,昼夜温差明显加大,逐渐步入深秋。此时养生,应重在养“收”、养阴。

01

秋分起居:早卧早起

仲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增大,这时应增加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调养人体的阳气,符合“养收之道”;早起则使肺气得以宣发,防止收敛太过。

平时,我们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02

秋分饮食:多温多润

中医认为,秋季应肺,而燥为秋季之主气,燥气易伤津液,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伤。

但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此时的燥是凉燥,白露的燥是温燥。此时,更适宜进食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候日渐浓郁,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更容易发作肠胃病。这类人群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上可适当多喝热粥,避免多吃水果,以防诱发或加重疾病。

如果您在秋分节气期间出现了便秘、咳嗽等症状,可以试试田野医师推荐的这款——苹果雪梨饮。

【配料】苹果1个、雪梨1个、陈皮适量、绿茶适量。

【制作方法】绿茶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浸泡5分钟后,滤取茶汁备用;苹果、雪梨去核并切成小块备用。将茶汤入锅,放入陈皮煎煮20分钟,再放入果肉同煮10分钟,晾凉后即可饮用。

【适宜人群】此款茶饮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经常咳嗽的人可饮用。

【禁忌人群】泄泻者忌服。

另外,酸甘化阴,秋分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此时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锅之类大辛大热之品。

03

秋分着装:注意保暖

秋分之后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不应再赤膊露体,而是要适当为自己增衣保暖。

短款衣物最好都换成长袖长裤,晚上睡觉也可以把毛毯换成薄被。

及时在床上垫上保暖效果较好的纯棉材质的床褥,尤其是有慢性疾患的老年人,不宜再睡凉席。

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也可能出现膝关节酸疼等不适症状。

04

秋分运动:动静结合

天气变凉,人的各项生理功能相对减弱,这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此时,“动静结合”是最适宜的运动方法。“动”可慢跑或登高,“静”可进行腹式呼吸或脐周按摩。

动——慢跑:慢跑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保证脑部血液供应,此外还可以刺激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能量消耗,提高抵抗力,使人精力更充沛。

动——登高:登高可以增强体质,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静——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长呼长吸100次,帮助排出腹部废气。

静——脐周按摩:平躺在床上,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脐周100次,有助于提高胃肠道功能。

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运动损伤。

05

秋分情志:常笑宣肺

在精神方面,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难免低落。

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大笑有利于改善不良情绪还能帮助肺扩张,人在大笑时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

06

秋分保健:穴位按摩

秋分养生可按摩迎香穴、膻中穴,叩击肺俞穴等,可强健肺气、宁心安神,有益于身体保健。

按摩迎香穴:将两手中指自迎香穴沿鼻翼两侧推至鼻根部,再原路返回,此为一次操作。每天早晚各按摩60次。

叩击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盘腿坐在沙发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60下。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调畅肺气,强健肺功能。

按摩膻中穴:膻中穴为任脉腧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为心包募穴,又为气会,宗气之所聚,经常按揉能起到宽胸、理气、通络、宁心的作用,可减轻秋季的情绪抑郁。

秋分节气,还有这些养生小技巧

传/统/二/十/四/节/气

一碗南瓜粥

秋分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患的朋友们,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暖胃护胃佳品。

早餐煮粥时放几块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粉丝汤,简单方便,营养美味。

一盆泡脚水

不少人在此时会出现手脚冰冷、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偏瘦的女性,这都是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晚上要坚持泡脚。

脚上穴位较多,例如涌泉穴,可通过热气往上蒸腾的作用将体内寒气驱散,对于体虚的人有很好提升阳气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泡脚时间不用太长,15分钟为宜。

一个好习惯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衰弱则牙松齿落。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以养肾固齿。

叩齿可不分时间、地点,只要轻闭口唇,上下牙齿轻轻相叩即可。叩齿结束后,将口中津液缓缓咽下。

一块橘子皮

秋分节气之后,橘子大量上市,由于此时秋乏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大家不妨在办公桌或者卧室床榻边放一些吃剩的橘子皮。

它清新的气味,能够刺激神经系统的兴奋,让人神清气爽,也能清除污浊的空气,美化室内环境。

从中医角度来说,橘子具有的芳香味,可以化湿、醒脾、避秽、开窍。而橘子柔和的色彩,会给人温暖的感觉,把橘子放在床头,还有利于促进睡眠。

按揉解乏穴

秋乏来临时,适当进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摩,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百会穴: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

风池穴: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摩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 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养生中国、中国中医、悦读中医等微信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养生   秋分   深秋   今日   阳气   节气   橘子   穴位   秋季   中医   保暖   南瓜   天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