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大麻烦!卖完80个万达又添新债,71岁的王健林终究是被逼上绝路

71岁,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可王健林终究是实现不了这个心愿了。

一边是不争气的儿子,一门心思的留恋花丛中。一边是自称孩子妈的黄一鸣,一个劲儿的想沾亲带故的往上蹭。

只有他为了自己一手建立起的万达帝国四处奔波,你说这把年纪了,身体都吃不消了,可又能怎么办!谁能来帮帮他?

如果要说王健林,就不得不提他的出身。

1954年,他出生在四川广元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老红军,跟着长征队伍走过来的。

这出身,就注定了他骨子里自带一股军人的硬气和不服输。

15岁,当同龄人还在学校里背书包的时候,王健林就成了森工局下属营林处的职工,小小年纪便开始闯荡社会。

第二年,他毅然决然地去参了军,这一参就是16年,从一个普通战士,到后来考上军校,再到从辽宁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一步一个脚印,硬是把自己从“泥腿子”锤炼成了知识分子。

那时的他,还没改名“王建林”,更没想到,未来有一天,“王健林”这个名字会响彻中国商界。

1986年,当兵生涯结束,他转业进了政界。这看似是一条平稳的仕途,可王健林的心里,似乎早就埋下了不安分的种子。

1989年,一个“烂摊子”摆在他面前: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负债149万元,眼看就要破产清算了。

这在旁人眼里,简直就是个烫手的山芋,避之唯恐不及。可王健林偏不信邪,他看准了这里面的机会,硬是顶着压力接下了总经理的职位。

你别说,这王健林还真有两把刷子。上任当年,他就让公司扭亏为盈,赚了个盆满钵满。可那里边的束缚,让他感到处处受限。

王健林这人,就是个天生的玩家,他想玩更大的,更自由的。

1991年,国家开始搞股份制改革试点,这在大连,只有3个名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放弃编制,要从“铁饭碗”变成“破铜烂铁”。

很多人望而却步,可王健林却两眼放光,他看到了机会,主动申请,还真就拿下了这个宝贵的试点资格。

几年之后,国有股彻底退出,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彻底变成了王健林掌控的万达。

说实话,万达成立之初,也是以住宅开发为主。可真正让王健林痛下决心转型的,是两件小事。

他手下有两位跟着他打江山的老员工,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为了给他们治病,王健林前前后后花了几百万。

这几百万,对于当时的万达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次经历,让王健林猛然意识到:住宅开发,资金回笼慢,风险高,遇到突发状况,现金流分分钟就断了。

“企业要想长久,必须要有稳定的现金流!”这个念头,当时就出现在王健林的脑海。

他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万达的钱,像水龙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来?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不光盖房子卖,还要盖房子收租金!这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商业地产”的雏形。

1993年,王健林把万达总部搬到了广州,正式开启了全国扩张的步伐。

2000年,中国第一座万达广场,在长春重庆路拔地而起。

从此,万达就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台台万达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冒了出来。

从最初的百货商场,到后来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第三代万达广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模式,也让王健林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

那一时期,王健林意气风发,不仅在国内攻城略地,更把目光投向了全球。

2012年,他豪掷26亿美元,把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收入囊中,让万达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影院运营商。

2014年,万达商业在香港上市;2015年,万达院线在深交所挂牌……王健林站在财富之巅,风光无限。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转型:“去房地产化”,把万达从一家房地产公司,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商业巨头。

他想得很清楚:未来是服务业的天下,万达要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然而,人生如戏,商海浮沉,高光时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

2017年,当王健林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展拳脚时,一纸禁令,让他的海外扩张之路戛然而止。

那一年,国家对外汇管制收紧,严厉限制了对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境外投资。

万达之前大规模的海外收购,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紧接着,更大的麻烦来了。

境内的银行开始要求万达提前还贷,这对于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万达的资金链,瞬间绷紧,到了断裂的边缘。

再加上此前为了完成万达商业从港股私有化,王健林引入了一大批投资者,并签下了一份“对赌协议”。

协议规定,如果万达商业不能在2018年8月31日之前,在内地主板市场成功上市,那么,他就要连本带息地偿还投资者高达300多亿的债务。

钱,就这样成了压倒王健林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看上市无望,对赌协议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王健林选择了“断臂求生”。

2017年,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13个文旅项目,打包卖给了孙宏斌的融创。77家酒店,低价甩给了富力地产。

同时,他几乎清空了所有海外资产,昔日海外扩张的雄心,瞬间化为泡影。

可这还不够!2018年,他忍痛割爱,出售了万达影业的股份,引入了阿里巴巴、文投控股等战略投资者。

2019年,甚至连旗下的保险公司百年人寿、万达百货,也被他一一出售。

每一次出售,都像在割自己的肉。可王健林别无选择,他必须活下去。

然而,即便是如此“壮士断腕”,万达的债务窟窿依然巨大。

2021年3月,万达商管撤回A股IPO申请,随后三次冲击港股,都未能成功上市。

这意味着,此前与第二批投资者签订的对赌协议,再次触发。

仅仅是2021年的对赌,本息合计就高达440亿元,这笔钱,必须还!

为了筹钱,王健林只能继续卖。2023年4月,万达总部北京万达广场,卖给了新华保险旗下的基金公司。5月到7月,他通过出售万达电影的股权,套现了超过50亿元。

然而眼下更是有消息传出,王健林已经卖掉了80个万达广场!

要知道,万达广场可是万达的核心资产,是万达的根基啊!这意味着,他把万达最重要的“现金牛”给卖掉了。

可即便是这样,债务问题依然如影随形。就在今年3月底,万达商管集团引入了五家机构,他们联合向大连新达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注资约600亿元。

这笔钱,让万达暂时松了口气。

然而,600亿的注资,却只换来了万达商管40%的股权,大头都让给了别人。这对于曾经拥有绝对控制权的王健林来说,那可是是巨大的牺牲。

而且,这笔钱也仅仅是“暂时缓解燃眉之急”,王健林并没有停止出售资产的脚步,这似乎预示着,万达的债务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峻。

如今71岁了,王健林还在奔波。他的万达帝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电商冲击着实体商业,曾经的“一站式消费”模式,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万达虽然在文化、体育等领域有所布局,但这些业务的盈利能力,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商业帝国的运转。

看着王健林疲惫的身影,很多人心里都会冒出同一个问题:他还能翻身吗?

这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健林这位老兵,绝对不会轻易认输。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绝望”这两个字。

但想要让万达“起死回生”,这何尝是件容易得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财经   绝路   麻烦   王健林   大连   广场   商业   债务   帝国   投资者   住宅   协议   海外   现金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