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归处是华州
作者:肖 军
去年只存于心头的一缕愿望,如今终成现实:2025年7月中旬的周末我带着陕南几位情谊深厚的老友,开着两辆车子,驶向祖辈扎根之地——华州。车轮碾过京昆高速,绕过西安城,再踏上连霍高速,道路蜿蜒,仿佛牵引着我们,一步步走向魂牵梦绕的故土。
渭华起义纪念馆的砖墙在正午的阳光下泛着赭红色。走进起义遗址院门,一方青砖拼成的标语赫然扑入眼底——“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每个字都如刀凿斧刻,青砖缝隙里似乎沁着暗红凝固的血痕。在纪念馆得知:1928年5月,刘志丹就在这五间厅里部署起义。反动派把十多个年轻人活活投进那口井......我凝视着院角的殉难井,井沿青苔斑驳。陈列厅里,高耸的纪念碑刺向苍穹,邓小平题写的“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在阳光下灼灼如炬。我凝视浮雕上青年战士紧绷的臂膀,耳畔却响起八十多年前震碎黑夜的呐喊。
夜幕垂落时,我们来到华州老碗特色餐馆,我邀请了华州退役伞兵团长郭增平和陕西复合肥厂退休销售经理马战英两位高中同学作陪。酱骨头、锅盔辣子、煎饼土豆丝、油杆馍、瓤皮、冷粉等时令蔬菜菜肴小吃,由粗瓷海碗一道道呈现眼前......我的味蕾又被家乡的美食勾引,大快朵颐、酣畅淋漓的咥了起来,同行的陕南朋友,被反差极大的关中美食吸引了,大家蛮有兴致的品尝很多没见过的食物,酒酣之时,同行的朋友打起太极拳舞起太极扇,马战英同学乘兴而歌,吼起秦腔《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高兴之余又吼起《梁秋燕》的《情哥下了终南山》, “今日里盼来明日里等,盼来等去我那情哥他不回程。我站在硷畔上把他盼,我盼我那情哥早回还,等得我梁秋燕眼发懵......”这熟悉又陌生的腔调让我穿越回了几十年前在华州上学的时光,家乡的腔调把这顿晚餐推向了高潮。窗外的华州城华灯初上,唯有少华山的轮廓在星幕下隐隐起伏。
次日晨光初露,少华山的雾霭正缠绕峰峦。驱车盘旋至红崖湖畔,一挂飞瀑自高崖顶纵身跃下,碎玉溅珠。乘缆车行至潜龙寺旁,我们目睹了名声遐迩的几千年的柏抱槐奇观,见到崖壁上的栈道遗迹:“隋末王伯当在此聚义,《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的原型便生于此间。”脚下玻璃栈道悬空千仞,云雾在谷底翻涌。相传东汉刘秀曾在此避难,此刻山风穿过1900年的檐角铜铃,叮当声里似有龙吟低徊。
午餐时间到了郭增平同学在华州农家乐准备了一桌丰盛、地道的农家饭菜,大家又一次饱腹了各类菜肴和小吃。回宾馆修整后我们驱车到我的老家莲花寺镇龙潭村。进村的时经过杨钟健纪念园,我骄傲地向大家介绍:“这位是龙潭村走出去的院士,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更是被誉为中国恐龙之父。北大地质系毕业,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博士。主持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
回到村里我和妻子去拜望了同门长辈,受到亚平哥一家热情招待,满满的葡萄等果盘和茶水接待我们,少华山在西南方投下巨大的阴影,香椿树、核桃林和花椒林织成青翠的幔帐,这三样经济作物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亚平哥介绍他们家今年已贩运销售香椿十余吨,核桃上百吨,下半年主要大红包花椒和香椿树幼苗等。他陪同我们参观了村子,介绍了产业发展情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又设宴让我们再次享受家乡地道美食,感受深厚的血脉亲情。
又是晴朗的一天,车轮终于转动归程,我们满载着华州赤水大锅盔、水蜜桃和甜滋滋的葡萄,回望华州渐渐远去的轮廓、似乎郑桓公广场的宏伟、郭子仪牌楼的壮观、少华山雄伟还印在脑海。此行不单是地理上的回返,更是一次向着生命源头的溯洄。渭华起义纪念馆里那血染的旗帜,龙潭村碗底浓郁的乡味,少华山如屏的苍然,连同咸林中学播下的友谊种子,皆无声汇入血脉深处。原来所谓故乡,并非终点站台,而正是你无论走出多远,却发现自己始终走在它的延长线上——最后恍然明白,那就是心之归处!
走过千山万水,原来不过是把根须探入更深的大地;岁月奔流,故乡早已不是地图上的某一点,而是血脉里汩汩的泉声,时时指引我有一条回故乡的路.......
(本文作者肖军,祖籍华州,在安康市宁陕县工作)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肖 军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