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偷子围猎中国旅游团背后

作者/明欣

风云突变,比萨斜塔下的中国旅行团噩梦


古语有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本以为身处艺术与历史交融的意大利,小心些就能安然无恙,结果现实上了一课。


2024年6月初,中国某旅游团在比萨斜塔景区附近享用午餐,仅仅二三十分钟,大巴停在门口,行李、贵重物品便被洗劫一空。这场“快闪式”盗窃让团友损失高达数十万元人民币。窃贼作案之娴熟,仿佛多年演练,让人目瞪口呆。


警察记录完案情后无奈表示“等消息吧”,现场游客求助失落且无力。有说法称护照和大件还在,团友确实没到“寸步难行”的地步,可买来未及炫耀的奢侈品们,已悄悄离队。


这种遭遇让许多第一次出国、尤其是长辈团员,对所谓的欧洲安全滤镜瞬间破碎。面对警车姗姗来迟的画面,更多的是内心的一句自嘲:“见世面,居然先见了小偷的套路。”

“发达国家”的治安,到底怎么了


不少人小时候的西方印象,离不开“繁荣稳定”,旅途的“忧虑”似乎应留给欠发达地区。但多年走南闯北的见闻告诉我,欧洲安全早已不是想象中的乌托邦。无论是在北欧火车上顺手牵羊的小偷,还是东欧温泉池边神不知鬼不觉的贼,都打破了“发达=安全”的旧观念。


这次比萨事件并非孤例。2023年在法国马赛,类似中国旅行团大巴被暴徒袭击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偷们像捕食老鼠的猫,一遍遍踩点,专挑警惕性差、行李集中、集体行动的目标。曾经让人心生向往的欧洲城市,如今也多了几分“紧张感”,甚至有人调侃:“去欧洲,比东南亚还‘肾上腺素’。”

移民压力下,欧洲社会新风貌


要理解欧洲治安下滑,绕不开移民潮和经济压力这两个关键词。2023年,欧盟成员国总共接收了上百万份难民申请。


大多数人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等地,他们涌入城市,在街头巷尾寻求机会,也加速了原有社会结构的摩擦与融合。不仅是工作、住房甚至文化上的“卡位赛”,“新旧矛盾”催生了更多灰色地带,而这些空间,正好滋养了偷盗、抢劫的土壤。


譬如巴黎,“浪漫”、“艺术之都”的滤镜逐渐变成“巴黎斯坦”的另类调侃——无法彻底融入的青少年成群结队,法律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容,导致小偷窃贼年龄不断降低。



13岁之前完全免责,16岁以下还是“教育为主”,结果就是不少犯罪以“青春无敌”为盾牌,警察和市民都只能忍气吞声。

经济问题推波助澜,防不胜防


治安恶化并非凭空产生。欧洲多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企、社会福利负担沉重。失业与期望错位、贫富分化,使得“守株待兔”式犯罪频繁发生。



警方人手有限,处理态度愈发“佛系”。督促游客“提高警惕”,成了最常听到的建议,但真到事故发生,大多只是笔录与等待。


社交媒体上不断涌现自嘲段子:旅游的“主线任务”从观光变为随身物品保卫战。有人改造内衣藏钱包,有人全程手机挂脖,活脱脱一个“人肉保险箱”。连去日本、韩国的出国游都轻松过头,反而成了欧洲“硬核逃生训练营”的反衬。

“小白出国团”成为首选目标


此次比萨斜塔事件如同一次公开“课件”,中国“首出国团”针对性极强。


简单总结,目标群体的特征鲜明——集体行动、经验欠缺、财物集中、警惕心不足,还往往喜欢采购高价值商品。一辆满载奢侈品的大巴就像果园里熟透的苹果,小偷只需要把握时机,就能“一网打尽”。


就在这些团友纷纷吐槽“在国外每天都怕丢东西”,国内网友则在社交平台齐刷防盗攻略,各显神通。



有人缝制拉链内袋,有人研究陌生人搭讪的高阶反制术。一时间,比起签证面试,学习反扒技能成了新“必修课”。

旅行还是“求生”?欧洲光环褪色后思考


“别以为自己不会倒霉。”一个自媒体网友将此列为金科玉律,并奉劝所有游客切忌将行李留车、轻信搭讪、放松警惕。旅游变成侦查训练,这恐怕已不是一句玩笑,而是近年在欧洲真实游记的注脚。


在旅行体验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欧洲依然美丽、壮观、值得回忆,但“滤镜”之后,是每位游客不可忽视的风险。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新闻主角?也许,从出发那一刻起,就该把“安全”二字随身背上。


对于此次中国游客比萨遭窃事件,你怎么看?你的欧洲旅行经历是否有类似“心跳加速”的瞬间?不妨留言一起聊聊那些风景背后的“非常规冒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旅游   旅游团   欧洲   中国   滤镜   斜塔   小偷   大巴   游客   治安   窃贼   行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