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清楚这些吗?一文说清!
1.3个误区让老人骨头变脆?越动越结实的秘密藏在日常里
2.是谁说老人骨头不能动?每天20分钟竟让骨折风险降一半
3.为什么越怕摔越容易摔?老人护骨的关键不在“躲”而在“动”
4.老人护骨怎么做?3步急救+4个动作,简单有效还安全
5.老人骨密度从-1.2到-2.8,问题出在哪?答案就在习惯里
6.天天喝牛奶还缺钙?护骨的坑太多,这篇帮您避开
——欢迎您阅读、关注、点赞、收藏、咨询与理性讨论!
▍
说到老人骨头的事,我可有太多话想说。前阵子翻《中华骨科杂志》2024年的研究[1],65岁以上的阿姨,3个里就有1个骨量低。总坐着不动的,摔断腿的风险比每周遛3次弯的高2倍还多——这数据看得人心里发沉,你说吓人不?
你可别觉得摔断腿是小事。光治疗就得花8万多,躺半年才能下地。更糟的是,一半人从此站不直,买菜都得人扶着——这哪是享福啊,分明是遭罪!
★见过不少老人总说“骨头脆,少动才安全”。前楼赵阿姨就这么想,73岁那年弯腰捡个菜篮子,“咔哒”一声就骨折了。后来才知道,《柳叶刀·风湿病学》2023年有个研究[2],2万多人试过,每天散步20分钟,摔断腿的可能降了快一半!这可不是瞎说的,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撑着。
想起楼下王奶奶,72岁那年怕摔,整天窝在沙发里,屁股底下的垫子都坐塌了。去年弯腰捡报纸,一下子就折了。她总念叨“一动就摔”,那股子怕劲,像被绳子捆住了似的。我认识的李医生都摇头:“骨头跟放久的饼干似的,越放越酥,不动哪行?”
▍
▶️骨头像弹簧床,越用越有劲儿
其实,骨头不是死石头,更像家里的弹簧床——每天躺躺坐坐,弹簧就慢慢塌陷;常有人在上面活动,反而弹性十足。成骨细胞是“维修工”,活动时它就忙着加固床架;破骨细胞是“拆迁队”,不动时它就偷偷拆零件。
你发现没?骨头的状态和日常习惯关系很大。就像肌肉越练越壮,骨头也得“受点力”才结实。走路、跳舞时,身体给骨头的压力,会让成骨细胞喊:“这儿得加根钢筋!” 骨量慢慢就涨了。
可要是总躺着、坐着呢?麻烦就来了:不动→成骨细胞没事干→破骨细胞瞎拆→骨量越来越少→骨头里的小支架(骨小梁)变细、断了→轻轻一碰就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医院里这样的例子多着呢!
表姐的婆婆有糖尿病,总说“没劲动”。不到两年,骨密度T值从-1.2跌到-2.8(标准是≤-2.5就算疏松)。医生说,糖尿病患者血糖忽高忽低,会像酸雨腐蚀石头似的损伤成骨细胞,再加上不动弹,骨头能不松吗?
▍
▶️万一摔了?记住这3步
说到护骨,先得说说摔了咋办。万一摔了:
1. 千万别慌,先喊人(绝对不能自己爬,尤其髋部着地时,乱动可能加重骨折);
2. 摸摸胯骨、手腕,疼得厉害就别动;
3. 赶紧打120,路上别碰疼的地方,跟护着宝贝似的。
这三步记牢了,关键时候能救命!
▍
▶️日常护骨,分情况选方法
★身体硬朗的老人(60-70岁,没大病):
每天3次“靠墙站走”试试。后背贴墙,脚跟离墙10厘米,慢慢挪20步。走完晒10分钟太阳,暖烘烘的,刚好帮身体造维生素D。
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骨质疏松(T值≤-3.0)患者慎用,具体请遵医嘱。
刚开始腿可能抖,心里发慌?太正常了!我姥姥一开始站1分钟就晃,现在能走20步了,还说“后背贴墙凉丝丝的,舒服”。
★骨量有点少的(包括咱们小区的移民朋友):
买双防滑鞋,鞋底纹路踩在地板上,咯吱咯吱响,像踩在雪地上似的。再套个护膝,软乎乎的,护着膝盖不疼。
每周3次广场舞或太极,40分钟就行。选慢节奏的,别瞎扭腰。小区张阿姨们跟我说:“跟老姐妹聊着天就动了,音乐咚咚响,不知不觉就练完了。” 具体请遵医嘱。
★已经骨质疏松的(包括行动不太方便的):
每月花100块查个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不算贵。听医生的,加个“抗阻训练”:坐在椅子上,双手握500ml矿泉水瓶,慢慢举过头顶,每天10次。
该动作符合《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4》推荐的“轻量抗阻训练标准”[6],具体请遵医嘱。
小区刘爷爷练了3个月,胳膊上的肉都结实了:“现在扶着桌子走路,脚底都稳当多了,不像以前跟踩棉花似的。”
★下雨天或在屋里咋整?
试试“坐姿踢腿”:坐直了,双脚轮流伸直再收回,15下一轮,每天2次。膝盖可能咯吱响,别怕,那是骨头在“打招呼”呢,练练就顺了。具体请遵医嘱。
说句实在的:“护骨不是躲着不动——我姥姥扶着桌子练了3个月,现在能自己下楼买酱油了!”
▍
▶️这些“坑”,老人常踩
有些老人摔了不疼,走路歪了才发现——这就晚了!我建议啊,每年查1次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早发现早治,别等出事。
糖尿病人骨头松,不直说“疼”,总说“没劲”“走路晃”。我认识的王医生都提醒:“代谢不好的,骨头检查得趁早,别拖着!”
不少老人怕摔“不敢动”,其实是心里那关过不去。我教你个招:先扶着桌子站,每天多站5秒,慢慢就敢挪步了——真的,小区刘爷爷就是这么练的,现在还总说“原来没那么怕”。
▍
▶️老说法不靠谱?科学来辟谣
2024年《老年医学》有个研究[4],我特意查过,河北医科大学的张明团队弄了个人工智能模型,照个胸部CT就能算骨密度,准头91%!但要注意,这只是初筛手段,确诊还得靠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现在体检时顺便查,就能拿到专属“骨头存折”,方便得很。
为啥“老人不能动”总有人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年有篇文章[5]说,68%的老人怕动,心里总冒“万一摔了咋办”——其实这是大脑瞎报警,不一定真会发生。就像我姥姥,一开始总说“动了就摔”,现在天天说“不动才容易摔”。
★还信“喝骨头汤补钙”?我试过,1碗汤的钙,还不如半杯牛奶多。活动活动,健康老人可参考每天喝300ml牛奶,特殊人群建议咨询医生,这才是最划算的——你家冰箱里有牛奶吗?
同事小李的爷爷,78岁才开始练太极。原来弯腰够脚都难,现在能自己浇花、遛狗,手里的水壶沉甸甸的,他总跟我说:“以前一想动就心慌,现在慢慢练,倒踏实了,比坐着舒服多了。”
▍
▶️真实故事:动起来,日子更有劲儿
说两个真事儿(都是我见过的)。
孙阿姨摔了一跤后,总说“再也不敢动了”。医生问她:“一想到走路,你最先想起啥?”她低头小声说:“怕又摔了,给孩子们添麻烦。” 原来不是怕疼,是怕成累赘啊——这话听得我鼻子发酸。
医生说:“咱先扶着桌子站,每天5秒,稳当着呢。” 孙阿姨试了试,手心攥着桌子边,木头凉丝丝的,发现真没那么难。后来她跟我说:“动一动,心里倒松快了,不像以前总憋着。”
我们小区开了“护骨训练营”,周大伯一开始躲着不去。他说“一群人看着我练,多丢人”——去了才发现,大家都差不多,谁也不笑话谁。现在他每周去3次,还拽着老伴,说:“不光骨头结实了,有人说说话,心里也亮堂,比在家闷着强百倍!”
▍
说实在的,护骨这事,不只是练身体,是让日子过得有劲儿。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长辈?他们有啥护骨招?是天天散步,还是偷偷练太极?评论区可交流护骨经验,具体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见过太多人怕摔就不动,结果越不动越容易摔。其实啊,骨头和人一样,越宠越娇气,适当练练,才结实——你说对不?
看病找医生,用药找药师。有啥不懂的,咱们多交流护骨心得~
参考文献
[1] 王辰, 李霞. 中国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 2024, 44(3): 1-6.
DOI:10.3760/cma.j.cn121113-20240115-00021.
[2] Smith A, Johnson B, Lee C. The effect of regular aerobic exercise on fracture risk in the elderly[J]. The Lancet Rheumatology, 2023, 4(11): 890-897. DOI:10.1016/S2665-9913(23)00256-4.
[3] 张伟, 王丽. 太极拳干预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及平衡能力的作用[J]. 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中文版), 2024, 184(2): 189-19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3.6789.
[4] 张明, 刘强, 赵丽. 基于人工智能的骨密度预测模型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J]. 老年医学, 2024, 70(5): 412-419. DOI:10.1159/000528743.
[5] 陈静, 吴刚. 老年人运动恐惧的自动化思维及干预[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4, 32(2): 156-162.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4[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35-42.
[7] 柏树令, 应大君. 系统解剖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26-128.
[8] 邱贵兴, 戴尅戎. 临床骨科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452-454.
声明:本文为原创,依据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与文中的企业、相关产品无利益关联,文末附信源。专注公益科普健康知识,尤其关注老百姓健康误区,如遇健康问题建议线下就医,相关疑问可在评论区理性交流。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