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午睡半小时错了?上了63岁后,午睡要注意这6点


年纪一上了点,午睡这件小事也成了大学问。最近一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引发了不少关注,研究指出,长时间午睡与老年人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关,尤其是在63岁这一节点之后,身体的“午休节奏”更容易受到影响。


很多人以为午睡是身体的“充电器”,但方式不对,反而可能“短路”。

从临床角度来看,午睡与人体的心脑健康、代谢状态、睡眠结构乃至药物代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到了老年阶段,睡得太久、太少、太乱,都可能成为健康隐患。下面围绕63岁之后的午睡问题,从六个方面具体谈谈,哪些行为值得警惕,哪些调整更科学。


一、午睡时间别超30分钟,大脑“过热”易疲惫

很多人午睡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醒来后反而感觉更困、更沉,这种现象其实和睡眠周期有关。人在午间短暂入睡,进入的是浅睡眠阶段,大脑仍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容易清醒。

而一旦超过30分钟,就可能进入深睡眠,一旦被叫醒,大脑犹如“突然断电”,恢复清醒反而更慢。


对于63岁以上的人群来说,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本就减慢,午后长时间睡眠可能导致神经调节紊乱,甚至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

部分研究还提示,老年人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出现轻度认知功能减退的人,更要控制午睡时间。


二、午睡频率过高可能是疾病信号

午睡本身无害,但如果几乎每天都必须午睡,否则就打不起精神,那可能不是单纯的“习惯问题”,而是潜在疾病的蛛丝马迹。夜间睡眠质量差、心力衰竭、抑郁状态、甚至是慢性阻塞性肺病,都可能导致白天过度嗜睡。

尤其是63岁以后,身体代谢减慢,药物半衰期延长,很多降压药、镇静药、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在体内的残留时间变长,容易影响白天清醒度。

这时候频繁午睡,反而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午睡成瘾,千万别轻视,去查一查心肺功能、夜间呼吸质量、甚至甲状腺功能,都是有必要的。

三、午睡时间不宜太晚,干扰夜间睡眠

不少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宽松,有时午饭晚一点,午睡也拖到两三点甚至更晚。这种“错峰午睡”看似自由,实则容易打乱昼夜节律,尤其对本身就有褪黑素分泌减少、入睡困难的老人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上海交大这项研究中也提示,午睡时间安排不当,与夜间入睡延迟、睡眠片段化相关。长期午休时间过晚的人,夜间睡不着,白天更犯困,陷入恶性循环,形成所谓的“昼夜节律紊乱综合征”。一旦生物钟被打乱,不光精神状态差,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四、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午睡要更谨慎

高血压患者午睡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会自然下降。听上去是件好事,但问题在于姿势性低血压风险增加。尤其是起床时,如果动作过快,容易出现头晕、跌倒。


糖尿病患者则需注意午餐后的血糖波动,若血糖控制不佳,午睡期间可能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

这类慢病患者往往服用多种药物,部分降压药和降糖药(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在服药后1-3小时血药浓度最高,恰好与午睡时间重叠。


午睡期间一旦血压或血糖过度下降,又无人察觉,风险成倍增加。医生通常建议午睡前后测量血糖、血压,并避免饭后立即卧倒,适当活动后再入睡更安全。

五、午睡质量比时间更重要

很多人把“午睡”当成打卡任务,但躺下不等于休息,闭眼不等于恢复。不少老年人午睡时辗转反侧,心烦气躁,醒来后反而更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既有心理层面的焦虑,也有生理因素,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不低。


尤其是颈围较粗、有打鼾史、体重超标者,更应警惕这种“隐性缺氧”。午睡时反复憋气,虽未觉察,但心率波动大、血压波动更剧烈,长此以往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不妨关注午睡时是否频繁醒来、是否醒后口干头晕,这些小信号都值得重视。

六、睡姿、环境、习惯都是影响因素

午睡不仅是“睡多久”的问题,“怎么睡”同样重要。很多老年人喜欢在沙发上打个盹,或是坐着打瞌睡,但这种姿势下颈椎受力不均,容易导致头项部酸痛。对于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同时,午睡环境也很关键。光照太强、噪音干扰,都会影响睡眠质量。理想的午睡环境应保持安静、通风、遮光,温度适宜。

不建议使用强效安眠药助眠,尤其是苯二氮䓬类药物,对老年人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和认知退化。


在习惯方面,建议形成规律的作息节奏。每天固定时间午休、固定时间起床,身体才会形成条件反射,入睡效率也会提高。习惯的力量远比药物更持久

结语:

63岁之后,身体的很多机制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午睡这件事,也不再是“想睡就睡”的简单选择。它像一把双刃剑,睡得对,是补剂;睡得错,是隐患。

关键在于理解身体的反馈,顺应节律,科学调整。对待午睡,不妨多一分留心,少一分执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养生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晓东.老年人昼寝行为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4):3578-3582.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午睡习惯与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关联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3):289-295.

3.朱建华,陈晓芸.午睡时间与老年人血压变异性关系的横断面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9):865-86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养生   午睡   上海交大   时间   老年人   睡眠   身体   夜间   风险   血糖   血压   节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