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国家环境不仅脏乱差,还频频发生各种离谱的社会事件,让中国人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奇差无比”。
但是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印度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家,廉价且庞大的劳动力,正是他们实现发展的优势。
中国就曾依靠庞大且廉价的劳动力实现了工业和基础建设发展,成为了如今的制造业强国。
因此印度就想借助这一优势赶超中国,甚至取代中国成为另一个制造业强国。
2014年起印度经济发展就取得了亮眼成绩,并且在2021年至今一直保持着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因此便有学者警告,不出十年的时间印度或成为第二个中国。
这样的言论引起国内的热议,不少人都发起了疑问,印度这样一个文化、基础建设都十分落后的国家,真的能成为第二个中国吗?中国又要如何应对印度崛起的挑战呢?
如今印度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印度甚至还成为了西方国家制约中国的重要一环。
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正在以独特的优势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印度更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
据统计印度有65%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这种人口结构意味着未来30年后,中国这种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压力时,印度依然能迎来持续增长的劳动力大军。
而这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创造经济奇迹,再次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印度曾经经历过英国殖民的历史,因此年轻人在英语方面掌握天然的优势,让其能够快速融入全球化体系当中。
高校毕业的程序员、金融分析师等优秀人才,都能直接对接国外市场,从而提高印度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印度还借助当前的数字化时代找到了一条“科技突破之路”。
印度的IT产业如今已经形成了全球办公室的独特模式,在美国硅谷地区能够经常看到印度人的身影,全球500强的企业,超过180家也会将软件开发等业务外包给印度公司。
这种发展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制造业,让印度在数字经济时代抢占了先机。
而印度政府所推动的“数字印度”计划,更是让电子支付覆盖到了偏远乡区,形成了一种轻资产、高附加值的增长模式,也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如今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价值逐渐提升,印度吸引了富士康、特斯拉等企业建厂。
而印度的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智慧城市项目,也同样搭建起了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框架。
加上借助西方技术转移提升产业层级,让印度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
虽说从目前来看印度的发展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但是其面临的困境也非常严峻。
印度的经济虽说从数字上来看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却让自己陷入了“跛脚鸭”的困境。
虽说印度的IT产业外包成为了其在国际社会中响当当的“名片”,但是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却一直保持在15%左右。
这种服务业独大、制造业瘸腿的现象导致印度出现了两个致命问题,就是每年新增的1200万劳动力,只有400万能够进入正规部门就业。
那些低技能劳动者只能回乡务农或者在街头摆摊度日,过于依赖服务业也让印度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
印度虽说一直在推行“印度制造”计划,但是跨国公司的表现却凸显出情况并不乐观。
苹果供应商纬创资通曾因为劳资纠纷遭到打砸抢,特斯拉的建厂计划也因为土地征收纠纷被迫搁浅。
与此同时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成为了限制印度发展的枷锁。
虽说印度法律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在农村地区“贱民”依然被禁止与高种姓人群共用井水。
写字楼当中的高管也大多来自于高种姓种族,这种阶层固化导致人力资源严重浪费,低种姓群体更是难以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曾经引以为傲的西方式民主,如今更是成为了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大选耗资、军费预选大多都用在了贿赂和造势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存在许多豆腐渣工程。
若是不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想要真正实现快速发展将十分困难。
曾有学者表示,印度将会在十年内成为“第二个中国”,这种言论很多人都抱着质疑的态度。
那么印度真的能用十年的时间复制中国发展的奇迹吗?
根据印度的GDP数据能够看到,2023年印度的GDP增长7.2%,2024年虽说有所减少,但也达到了6.7%,保持在经济增速第一的位置。
从数据上看印度确实能够赶超中国,但是在制造业的比重上却不足中国的一半,这就仿佛是在沙滩上建高楼,稍有不慎就会彻底坍塌。
不仅如此,印度的人口红利也很难成功兑现。
虽说印度的14亿人口中,35岁以下人群占据65%,但是却有7.93亿文盲无法转化为有效劳动力。
如今班加罗尔的IT产业园里,企业需要花费3000美元才能培训出一个新员工,这种人才培养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
反倒是中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作用下,年轻一代的人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文盲”,受教育水平提高让我们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工业发展。
即便是如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有所提升,也依然吸引着国外企业前来建设工厂,仍保持着“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而印度虽说如今在IT外包产业上享誉全球,但是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却只占GDP总额的0.65%,还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
中国在5G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之时,印度还在证明“古印度已经有试管婴儿”一事。
印度人才流失严重,高学历人才都为他人做了嫁衣。
因此可以说印度即便是每年都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年后的经济规模也只能达到2015年的中国水平。
中国4.5万公里的高铁网络,27%的制造业占比、2.1%的科研投入,这些都是印度在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也成为了印度赶超中国的巨大阻碍。
不过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印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反倒会成为牵制中国的“棋子”。
近些年印度一直在加速融入美国所主导的“印太战略”,不仅加强了与美日澳等国家的联合据越南,更是在安达曼海部署监听站来监视中国商船。
如今更是挑起了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试图削弱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力。
这种战略姿态已经让印度成为了西方国家牵制中国的重要支点,苹果公司和富士康等公司的产能转移,也体现了其意在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然而印度在限制中国的同时,既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又依赖美国的高端技术,这种“骑墙外交”反倒容易成为“炮灰”。
在经济领域,印度则很难对中国构成威胁。
印度2024年的手机组装量已经占据全球的15%,但是手机90%的零部件都依赖中国进口。
与此同时印度还在原料药、棉花等领域对中国供应链有深度依赖,这也让中国能够轻松拿捏印度,不会对我们构成经济威胁。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印度一直与中国在边境地区存在摩擦。
但是随着中印边境管控机制的逐步完善,2024年加勒万河谷地区却再没有发生严重冲突,印度的国防工业也十分薄弱,因此与中国的对抗也只是想通过舆论施压而已。
因此总的来看印度只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地缘博弈中的棋子而已,很难对我们构成战略性威胁。
既依附西方体系,又依赖中国供应链,想要实现大国梦但是却还无法突破种姓枷锁。
与中国的关系也只会是竞争中有合作、摩擦中有依存的动态平衡,很难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威胁。
当前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确实为印度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机遇,这些要素推动印度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医药制造、消费电子为核心的新经济生态。
若是印度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亮眼的成绩。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也不需要过于夸大“印度威胁”,同时也不应该低估其经济增长的潜力。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同时推动产业升级。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自身发展节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一定不会被印度所取代,反倒能让印度的发展为我们创造效益。
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中印对话 2025.4.1 《【中印建交75周年】新兴大国如何破解“修昔底德陷阱”?》
袁周院长 2025.3.10 《野心真够大,印外长之子:印度有五大战略目标,但中国是最大障碍 》
中华网 2024.9.5 《10年之内,印度就能成为下一个中国?别逗了,4大难题摆在面前》
环时财经 2025.1.3 《“未来十年,中国增长=印度+日本+印尼”》
经济日报 2023.1.6 《印度难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
第一财经 2023.9.10 《印度经济抵达“三步走”目标,难免爬沟过坎》
信息服务部 2023.2.9《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的同时,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吗?》
天下 2024.5.28 《印度崛起”?长路漫漫》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