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批:四片区三组团,目标世界文化遗产!

由国家文物局主管《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24日正式揭晓,其中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成功入选。


这也是继2003年和2015年之后,周原遗址第三次获评这一被称为中国考古 “奥斯卡”的奖项,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古代遗址。


凤鸣岐山

周原遗址为何重要?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为躲避戎狄侵扰,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离开豳,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



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为了东进灭商,周文王将都城由周原迁至丰(今长安区沣河以西),后周武王又迁都至镐(今长安区沣河以东)。及至西周末年,虽然岐邑不再是西周王朝的都城,但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朝觐、宴飨、祭祀、册命、赏赐等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


周原遗址区范围示意图


斗转星移,当年周人繁衍生息的周原,如今成为横跨宝鸡岐山、扶风两县的周原遗址。规划区总面积约91平方千米,保护范围面积约48.2平方千米,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约42.78平方千米。遗址包含126个功能区,其中,商文化功能区5个、先周功能区20个、西周功能区101个。


遗址核心区范围东西约6千米、南北约5千米,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包括以农立国、西周都邑、手工业集聚地和建筑艺术等西周文明的辉煌成就,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彰显着周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历史轴心时代对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殿堂。


周原遗址遗迹分布概况


遗址核心区主要有召陈西周大型建筑(宫殿)遗址、凤雏甲组宫殿(宗庙)遗址、齐镇-云塘大型建筑基址和制骨作坊遗址、李家铸铜作坊遗址、刘家墓葬遗址、流龙嘴制陶作坊遗址、庄白一号窖藏遗址等。


自1942年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在周原遗址开展考古调查,拉开周原考古的序幕以来,此后的80年间,周原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38000余件,其中,商周青铜器1000多件,各类陶器1万多件,西周甲骨2万多片。


周原遗址水网系统池渠遗迹分布


周原遗址是全国西周遗址中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现有学术成果最丰富的代表性遗址,堪称西周最重要城址。


周原遗址发现9座带墓道大墓,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西周遗址可比;发现的凤雏建筑区、召陈建筑区、齐镇-云塘夯土建筑群等大型夯土建筑,数量是全国西周遗址之最。凤雏建筑基址首次发现西周时期的社稷建筑遗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稷建筑遗存;发现的西周铸铜、制骨、制玉作坊、池渠遗存数量和规模皆为全国西周遗址之最。


可以说,周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不可估量,以周原遗址为代表的周文化遗产所彰显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哲学思想、行为准则等,对后世发展影响深远,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意义重大。


周原国家考古公园:

目标世界文化遗产!


2022年9月28日,陕西省批准公布《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分三期实施:



近期(2021-2025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展示大型建筑基址(召陈、凤雏、云塘—齐镇建筑基址)

中期(2026-2030年)实施建筑基址保护工程、西周墓葬保护工程、青铜器窖藏保护工程和手工业作坊保护工程;

远期(2031-2035年)实施文物遗存的管理、监测、维护与研究,展示手工作坊遗址(齐家、庄白遗址)、墓葬(刘家遗址等)以及周原遗址大格局。

《规划》目标:未来,周原遗址将完整保护遗迹本体、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把周原遗址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区,制定出台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建设周秦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周原遗址区范围示意图


根据规划,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周原将按照“四片区三组团”进行遗址展示。


4片区召陈-宫殿建筑遗址片区、凤雏-周城遗址片区、云塘齐镇-手工业作坊片区、岐阳-先周遗址片区

3组团周文化体验组团、遗址博物馆群组团、传说信仰组团

近期展示大型建筑基址(召陈、凤雏、云塘-齐镇建筑基址),中远期展示手工作坊遗址(齐家、庄白遗址)、墓葬(刘家遗址等)以及周原遗址大格局。





周原博物院外景效果图





接下来,宝鸡将积极做好周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周秦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周原遗址考古工作,建设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揭示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结构,进而探讨西周国家形态,近年来,周原考古队近年把探索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建筑群落作为田野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2020年以来累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实现了聚落考古的大突破。



具体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完整揭露2座先周与1座战国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可确认周原遗址是先周都邑,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有力地推进了先周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王家嘴一号建筑占地面积逾25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


王家嘴一号建筑


王家嘴二号建筑


二、发现了小城、“宫城”、大城三座建造于不同时期西周城垣,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以往零散的大型建筑、铜器窖藏、墓葬等纳入了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这是周原遗址和西周都邑结构与形态的重大突破。三重城垣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城墙结构形制与建筑工艺的认识,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豁然清晰。城址规模之大,充分彰显了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三重城垣的形态,有别于夏商都邑,开启了东周都邑形态的先河。


周原三重城垣


宫城西北角


宫城钻探遗迹图


三、完整揭露了大城东南门和宫城南东门,填补了以往西周城门发现的空白,丰富了对中国古代城门结构形制的认识。大城东门规模宏大,宫城南门的多重结构开启了后世传统,这两座城门的发掘促进了周原城市形态和西周城市发展水平的认识,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宫城东南门复原(南→北)


大城东门内建筑复原图(西→东)


宫城南门门道(南→北)


大城东门内南组建筑


大城东南门及城内建筑


宫城东南门


大城西南角


宫城南门外夯土和壕沟的关系(南→北)


四、发现一批西周甲骨文,在甲骨形制、年代、刻辞内容等方面多有新见,是西周甲骨文的一次重大收获。宫城东南门西侧壕沟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04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余字。这是继周原、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发现月相名“朏”,这是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发现了多个国族名、人名,可以与金文和传世文献互相参照。如首次在甲骨文发现的“秦人”刻辞,是迄今对秦的最早记载。地名“蜀”“丰”,曾见于周原凤雏甲骨。发现西周时期的王卜辞,如刻辞有“王呼并召…”“壬子王其兽(狩)…”“我呼侯…”等。这批新出甲骨的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是研究西周甲骨学与西周历史的罕见出土文献。


“胐”刻辞甲骨及刻辞摹本


有字卜骨


甲骨出土情况(南→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历史   总体规划   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   目标   遗址   西周   建筑   凤雏   甲骨   基址   宝鸡   作坊   城垣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