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特别港务费到账,感谢特朗普自砸饭碗,美国船舶来了就得交

10月14日零点,中国的几个主要港口同时启动了一项新政策,对美国这些船只征收特别港务费。

包括美国建造船舶、悬挂美国船旗的船舶、由美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国资本持股25%以上的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以及美国上市航运公司旗下船舶。

从上海港到深圳港再到宁波港,动作整齐划一,这不是临时决定,而是在10月10日,中国就公开发布的公告,这是提前四天告诉美国:港务费要来了。

其实,要说我国为什么会针对美国船只收取港务费,和美国密不可分,早在今年4月,美国就发布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业301调查措施。

美国决定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造船舶等加收港口服务费。

而我国这次在时间上与美国早前对华船舶服务收费的动向同步,正是表明政策在节奏上实现了和美国的对等回应...

全球航运的连锁反应

政策一公布,全球航运圈立刻炸开了锅,各大航运公司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开始重新规划航线。

因为这笔“特殊港口费用”数额不小,一趟船就多出几十万美元的成本,对航运企业来说,能绕就绕,哪怕多花几天时间也要避开。

反应最快的是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政策发布后,马士基就发出一份紧急内部通知:暂停旗下所有主要航线在中国港口的靠泊,包括上海和宁波。

这不,悬挂美国国旗的“波托马克快线”号和“金洛斯”号都不再停靠宁波港,而是先前往韩国卸货,卸下的货将装上马士基网络中的其他船只转向中国。

这种“分段转运”虽然效率低、时间长,但能绕开高额费用,对企业来说,能省一笔是一笔。

看起来只是企业的临时应对,其实说明这项政策打在了要害,它让航运公司重新计算每一条航线的成本,甚至影响到货物流向和供应链布局。

短期内,全球船只忙着绕道;长期看,这将逼迫整个航运体系重新调整,说到底,企业最怕的就是钱,政策效果好不好,看账单最直接。

第一个“中招”的,是美国老牌航运公司——美森轮船。

从几十万到上千万的账单

美森轮船公司在太平洋航线上是老大之一,长期往返中国、美国之间,结果,它成为一个缴纳港务费的美国公司。

14日,其旗下的两艘集装箱船舶——“MANUKAI”轮和“MATSON WAIKIKI”轮分别停靠到了我国的宁波港和上海港。

停靠在宁波港的“MANUKAI”轮账单一开,其需要缴纳的港务费高达约446万元,停靠在上海的“MATSON WAIKIKI”轮净吨位超过3万吨,其需要缴纳的港务费高达约1209万元。

按我国政策来看,船越大交得越多,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一次性收费,而是会逐步提高的“阶梯式”标准。

现在是每净吨收费400元,半年后的4月17日起涨到640元,到2027年的4月17日增加到每净吨880元人民币计收,2028年4月17日预计要涨到1120元。

照这个趋势,一艘3万吨的货轮,几年后单次靠港就要掏出上千万美元,这一下子,不只是美森的账本难看,整个行业都得重新算账。

船公司要提高运费,美国进口商、零售商就得承担更高成本,货到美国后,消费者最终也得买单。

简单说,中国只是动了一个“港口收费”的政策杠杆,就能让整条供应链都被迫调整价格结构,这种操作方式,比加关税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这项政策不光能抑制美方航运企业的利润,还能反向刺激国内港口、造船、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外国公司要么接受新成本,要么就得重新规划航线,但无论怎么走,都会增加他们的运营负担。

与此同时,中国的港口收入增加,本国船企也会因为新政策带来的需求增长而获益,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你加我也加”的贸易摩擦,而是一种制度层面的经济策略。

它既能精准打击,又能长期牵制,还能带动本国产业升级,用一个政策,撬动一条产业链,效果立竿见影。
“特殊港口费用”这步棋的真正高明之处,不在于收了多少钱,而在于它的“体系设计”。

它精准打击、分化对手、改变航线、增加成本、施加长期压力,全程没有一枪一炮,却能让对手承受切实的经济痛感。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反制,而是现代经济治理的一次示范,用制度杠杆撬动全球供应链的走向,用规则的锋利度替代武力的强度,这就是新时代的博弈方式。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财经   港务   美国   船舶   航运   中国   港口   政策   航线   宁波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