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反转!中国突然停买澳铁矿,美元结算被卡,下一步棋咋走?

近期,一则牵动全球矿业格局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外媒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向国内钢厂与贸易商下发通知,暂停采购必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即便已装船的货物也暂缓接货,目前仅保留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通道。

这个商业谈判中的战术暂停,其实是中国在铁矿石定价权争夺战中,酝酿20余年的战略总攻序幕。

它标志着中国正彻底摆脱“乙方冤大头”的身份,逐步拿回属于全球最大买家的真正定价权。

要理解这关键一步,需先回溯一段略显憋屈的历史。

中国钢铁产量常年位居全球第一,总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之和,但行业存在致命软肋,缺乏高品质铁矿资源,对进口铁矿石依赖度极高。

中国铁矿石主要进口来源为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其中地理位置更近的澳大利亚占据供应大头。

按理说,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中国应拥有绝对话语权。

但过去20多年里,中国却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背后有三大核心原因。

在刚需缺口方面显著,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对钢材需求海量,国际矿商产能扩张速度跟不上需求增速,形成巨大供需缺口。

只不过咋内部协同还有不足之处,国内钢厂数量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对外谈判时不仅无法形成合力,还常出现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情况。

官媒曾披露,关键谈判中有人向外部泄露中方底价;部分贸易商进口铁矿石后,不用于自身生产,反而加价转卖给国内同行牟取暴利。

国际垄断强势也有一定影响,国际铁矿石供应被少数矿业寡头掌控,控价能力极强。

面对当时对国际规则尚不熟悉的中国买家,这些寡头肆意抬价,将开采成本仅十几美元/吨的铁矿石,以超百美元/吨的价格出售。

结果是,中国钢铁企业承担高污染的冶炼工作,每吨钢材仅赚几十元微薄利润,国际矿商却躺着赚取数百元暴利。

考虑到中国每年铁矿石进口量达10亿吨级,每吨多付1美元,累积起来都是天文数字的财富流失,甚至还招致“人傻钱多”的嘲讽。

21世纪初,中国持续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将武钢与宝钢合并为中国宝武,在河北整合成立河钢集团,核心是减少内部参与者,杜绝恶性竞争。

关键的是组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未来对外采购铁矿石将由该集团统一谈判,避免再被对方“各个击破”。

时间来到2024年8月,中国与必和必拓的终极谈判开启,此时中国布局已全面完成。

谈判中,必和必拓不仅坚持美元结算,还以“美元即将降息”为由,要求涨价15%。

与此同时,中方发现必和必拓此前交付的铁矿石存在杂质超标问题,增加了生产成本。

当时,中国基建高潮已过,国内钢材需求见顶,叠加非洲西芒杜铁矿投产,未来铁矿石市场将步入供过于求的新阶段。

基于此,中方不仅要求降价,更坚持以人民币结算。

谈判陷入僵局后,中方精准出击,暂停美元订单。

这一举措避免了国内高端钢材生产所需矿石短缺,精准打击了最顽固的对手,向全球市场传递明确信号。

中国绝不接受漫天要价,人民币结算已非可选项,而是未来贸易的必然方向。

当前局面如同一场“憋气比赛”,手握非洲矿产备份的中国底气更足,压力完全转移到必和必拓一方。

订单暂停后,如果和必拓选择停产,矿工与技术人员可能流向竞争对手力拓,相当于拱手让出市场与人才。

如果继续开采,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的巨型买家,堆积的矿石将无处安放。

中国这套策略并非仅用于铁矿石领域,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时也有应用。

此前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中国将原本给予美国大豆农场的订单,全部转至巴西、俄罗斯和阿根廷。美国豆农作为特朗普的关键票仓,失去中国这一唯一大买家后陷入两难。

更换作物需巨额投入与农机设备更新,继续种植则面临大豆储存成本高、无法长期堆放的问题。

时间一长,必和必拓的股东与美国豆农,自然会通过抛售股票、调整选票,将压力传导至决策层。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而中国以国企为主导的体系,在战略层面可承受短期利润波动,这使在持久战中拥有无可比拟的耐力。

如今中国的强硬立场,正是在宣告“待价而沽的时代已结束”,未来采购报价只会更趋合理。

中国有“杀鸡儆猴”的成语,当前必和必拓恰好撞在枪口上。

中国正以自身方式向世界证明,谁才是真正的“甲方”。

这场博弈不仅是商业利益的争夺,更是人民币挑战美元霸权进程中,一场至关重要的“立威之战”,最终结果值得全球关注。

铁矿石成本飙升导致中国钢铁厂成本骤增、利润缩水,不少企业陷入亏损。

为改变被动局面,中国最初由宝钢作为谈判代表与澳大利亚磋商,试图压低进口价格。

谈判过程中,国内部分中小钢铁厂却“拖后腿”。

当时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以“减少对中国出口量”威胁中方,国内中小钢铁厂担忧供应中断影响生产,开始私下与澳大利亚矿石巨头“私了”。

部分企业单独谈判,试图降低自身进口成本,这种内斗让澳大利亚矿石巨头有机可乘。

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一边限制铁矿石出口量,联合新日铁在国际市场炒作推高价格。

一边与中国部分钢铁厂私下签署长协议,部分中国钢铁厂签署长协议后,囤积铁矿石一年可赚取10%至20%的差价,这催生了行业乱象。

不少钢铁厂将精力放在铁矿石炒作上,而非钢铁生产,甚至炒作收益远超生产利润。

越来越多钢铁厂加入炒作行列,部分企业为获取更多进口配额,不惜向澳大利亚矿石巨头泄露国内生产数据、财务数据。

当时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力拓中国区哈默斯利铁矿业务总经理胡士泰,趁机推出“用商业机密换取铁矿石进口量”的计划,国内不少钢铁厂为获取更多配额,泄露行业和企业机密文件。

掌握这些机密后,力拓、必和必拓在与中国钢铁行业协会谈判时占据绝对主动。

当中方谈判代表以“国内钢铁厂利润低”为由要求降价时,外方直接拿出中国企业进口矿平均成本、吨钢单位毛利、生铁单位消耗等财务数据反驳,表示现有定价下中国钢铁企业仍有利润空间,导致多轮谈判不了了之。

让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连续多年上涨,中国钢铁行业全年利润甚至不及力拓、必和必拓一家企业的年度利润。

面对这种被动局面,中国意识到,如果继续让钢铁厂私下谈判或由行业协会牵头,可能无法改变现状。

在利益面前,部分企业缺乏行业责任感,更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牺牲整个行业利益。

导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铁矿石进口国,却缺乏定价权,只能被动接受外方定价。

2022年,这一局面迎来历史性转折。

中国正式成立央企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核心使命之一就是争夺矿产资源定价权,在能源与铁矿石进口领域进行整顿,避免企业各自为战导致行业利益受损。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后,统一代表中国与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谈判,其他钢铁厂不再拥有独立谈判权限。

谈判权集中后,中方实现“计划统一、目标统一”,2022年后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明显回落。

尽管价格回落与房地产等行业需求下降、钢铁行业整体价格调整有关,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谈判成果同样不可或缺。

凭借统一谈判的优势,中国在与澳大利亚矿石巨头博弈时态度更加强硬。

此次新一轮合同谈判前,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明确提出,采用季度定价机制,提高人民币结算比重,如果澳大利亚矿石巨头不接受方案,将暂停进口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

面对中方强硬态度,澳大利亚矿石巨头陷入被动,尤其是必和必拓。

中国宣布暂停美元计价矿石采购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公开表示,中方这一决定“令人失望”,希望问题能尽快解决。

澳大利亚的急切不难理解,铁矿石出口是其核心出口产业之一,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出口铁矿石中,绝大部分流向中国,全球海运铁矿石超75%的目的地是中国。

如果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澳大利亚经济、财政收入将遭受重大冲击。

放在以前,澳大利亚态度截然不同。

哪怕中方提出抗议,外方也常置之不理,他们深知自身掌握绝对定价权,笃定中国最终会妥协。

过去,澳大利亚矿石巨头态度傲慢,甚至联合日本钢铁巨头“坑害”中国企业,让中国钢铁行业长期吃闷亏。

随着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运作,中国在铁矿石进口谈判中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澳大利亚逐渐陷入被动。

为争夺定价权,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除集中谈判权外,积极入股国际铁矿石供应商,通过股权绑定提升议价能力。

拓展进口来源,参与非洲西芒杜铁矿石矿场开发,推动进口来源多样化;推动铁矿石定价人民币化。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定价权持续提升,未来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交易规模,必将不断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财经   下一步   铁矿   史诗   中国   美元   铁矿石   澳大利亚   钢铁厂   矿石   中方   矿产资源   巨头   利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