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医学著作成书最早的一部典籍,是一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为我国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建立了理论基础,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1、何为养生之道?
- 上古之人,深谙养生之道,能循天地阴阳变化之律,以调适自身阴阳之变。他们善用正确养生之法,饮食适度有节,起居作息规律有序,劳作亦不过度。故而能使精神与形体和谐统一,康健无疾,尽享人类应有的寿数,逾百岁后方安然离世。
- 反观今人,大相径庭。他们将酒视若汤水,贪杯无度,生活紊乱无序,甚至醉酒后行房。放纵自身所有欲望,肆意耗竭精气;沉溺于色欲之中,致使精枯阴竭,又以不当嗜好将体内真气挥霍殆尽。他们不懂得审慎地保持精气充盈,亦不善调养精神,只贪图一时之欢娱。生活作息毫无章法,因此,往往至五十岁左右便尽显老态。

- 遥想远古之时,圣人谆谆教导众人:务必规避自然界致病因素之侵袭,思想当保持清心寡欲,如此人体真气方能正常运行,精气与神气得以固守于内。这般情形之下,病邪又焉能侵犯人体?
- 彼时之人,皆能志意安闲,嗜欲寡淡;心境安逸,不为外物所扰。虽身体劳作,却不觉疲惫,人体正气调畅和顺。因欲望寡少,故而人人所求皆能满足,个个愿望皆可达成。如此一来,精气运行通顺无碍,众人皆能按需遂愿。
- 饮食之上,不论粗茶淡饭,亦或精致佳肴,皆觉味美可口;衣着方面,无论何种服饰,皆感心满意足。对自身生活习惯,恒能顺应自适;对他人一切境遇,绝无艳羡之心,思想达至淳朴之境。
- 正因如此,不良嗜好难以吸引其视听,淫念邪说无法动摇其意志。

2、养生有哪四种境界?
- 遥想远古之时,有被称作“真人”者。他们深谙天地阴阳变幻之妙,能呼吸自然纯净之清气,心神内敛,不致外弛;形体与肌肉协调如一,宛如浑然天成之妙构。故而,其寿命能与天地同寿,无有终期。此皆因他们深悟养生之道,得其精髓所致。
- 中古之世,有被尊为“至人”者。他们道德淳朴无华,养生之道完备周全。能调和人体之阴阳,使之与四时之更迭、阴阳之消长、寒暑之变换相契合。他们远离尘世之纷扰,善于积蓄精气,保全神气,能潇洒自在地悠游于自然天地之间,其视听之敏锐,可达八方之外。因此,他们得以延年益寿,形体康健而不衰,与“真人”殊途同归,获致相同之养生佳境。

- 再者,有略逊于“至人”,被唤作“圣人”者。他们能安然自处,融于自然之境,顺应八方之风的流转变化。生活于世俗社会之中,却无恼怒怨恨之情绪。其行动不离世俗,举止亦与常人无异。外不为俗务所累,内无过多之思虑,一心致力于宁静愉悦之生活,努力保持怡然自得之心境。故而,其形体不过度疲惫,精神亦不外散,寿命可达一百余岁。
- 另有善于养生且德才兼备之人,被称为“贤人”。他们能依据天地之变化、日月之升降运行、星辰之位置,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消长、四时寒暑之变迁规律,精心调养身体,力求契合远古时代之养生之道。虽如此,他们亦能增益寿命,然终有一定之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