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1905-1940)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县李湾村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之一。杨靖宇将军代表着东北抗日联军的军魂,带领东北抗日联军以钢铁意志在绝境中生存、以必胜信念在绝地中反击、以死战精神在绝域中战斗。他短暂却又辉煌的一生铸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名号在东北乃至整个华夏大地都响彻云霄。那么,这个彪炳青史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笔者根据现有史料整理,原来杨靖宇将军前后改过四次名字,并且每次改名都有着革命年代特殊背景下的原因。
1928年7月,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残害共产党革命人士。作为曾经的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指战员,杨靖宇被列为敌人的重点抓捕对象。彼时他叫马尚德,为了保障他的安全,河南党组织决定将其转移到信阳,赋予其重建中共信阳党委的重任,并寄信提醒,“外面到处抓‘大马’呢,你光换个地方不行,最好把名字也改了,安全点儿。”杨靖宇深受感动,并回信向组织表明志向,“感谢组织关怀,那就改叫张贯一吧。随我母亲,姓张,牢记慈母养育之恩,‘一以贯之’,坚持革命不动摇!”
1931年11月,杨靖宇接到组织命令来到当时满洲省会哈尔滨任市委书记与省委军委书记,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张大个子”。杨靖宇与东北抗日游击队结缘始于1932年5月,当时东北成立了第一支抗日游击队——磐石游击队,队长张振武,政委杨佐青。8月,磐石游击队在日伪军与地主武装联合“围剿”下损失惨重,政委杨佐青重伤,队伍士气低落,急需振作。11月,省委派杨靖宇来到磐石县,重建县委,领导游击队。
杨靖宇抵达磐石时,磐石游击队已经濒临解散,不仅撤下了抗日的旗帜,还与当地土匪势力纠缠不清,队内思想混乱,政治工作极难开展。杨靖宇首先从提升士气做起,将已经号称“五洋”的磐石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新的番号赋予战士们新的希望,队中风气为之一振。重新树起抗日大旗的游击队,在杨靖宇的带领下,深入敌后,奋勇杀敌,保国卫民,在群众中打响了旗号,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与认可,红旗插遍了整个南满。
为了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杨靖宇不仅接替了政委的工作,还代理了首任政委杨佐青的姓氏,队内称其“杨政委”。杨靖宇带领游击队接连打了几场胜仗,游击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地实力愈发强大,并成功获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东北的百姓们为了体现对杨靖宇的尊重,将另一位当时深受大家喜爱的抗日英雄马占山与其并列,称其为“南满的马占山”,也叫他“杨占山”。由此,“北有马占山,南有杨占山”的口号在磐石流传开来,响彻整个东北,这也成为杨靖宇的第二个化名。但杨靖宇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更深的想法,他对战友们表示不满意现在的名字:“中国人嘛,就是中华大好江山的主人,还占什么‘山’啊?你光占山,那江河湖海怎么办,就不要了?片面嘛。”大家听后开始给杨靖宇出主意,有说叫“占中华”的,也有说干脆直捣黄龙叫“占东洋”的。杨靖宇认为:“东北是东北人民的,也是全中国人民的,日本鬼子侵占东北,我们就必须把它赶出去。我郑重地告诉大家,我的志向就是领着咱们游击队抗日救国,光复中华。他们的土地给咱们也不要!所以,我看我改这个名,叫杨金志吧,就是抗日救国之志将如真金不怕火炼,不管千难万险,坚决抗日到底志不移!”于是,杨靖宇第三次化名就叫作“杨金志”。
杨靖宇这个最为人熟知的名字的来历颇具巧合性。游击队参谋长李弘海是朝鲜族,一次他叫“杨政委吃饭”,因其朝鲜语口音听上去很像“杨靖宇吃饭”,杨靖宇听到后突然迸发了灵感,“靖宇”二字有平定宇内之意,正合当下抗击日寇,保国安民的形势,并且游击队中的朝鲜族战士众多,他们叫着也更顺口。思虑再三,杨靖宇心中有了决定,并向李弘海道谢:“谢谢你,给我送来一个有意义的名字,那我就叫杨靖宇吧!”李弘海先是一脸疑惑,在听懂解释后连连称赞:“这个名字实在是好,比‘杨占山’响亮,比‘杨金志’气派,还比俺们的名字有意义!”并请杨靖宇也为自己想一个名字。
于是,杨靖宇的第四次改名成为他自己最满意也是最后一次改名,并专门挑选了一个重要的场合来宣布。1933年9月18日,在磐石根据地军民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建军大会上,杨靖宇和李弘海郑重地发表了讲话,正式声明他们已经改名为“杨靖宇”和“李红光”,以此明志,更加坚定其抗日救国、舍生取义的信仰。参会的游击队战士与当地百姓们听了杨靖宇慷慨激昂的讲话后群情振奋,纷纷议论道,“杨政委不叫杨占山了,改叫杨靖宇了,这是独立师‘亮牌’呀,看来东北人有救了!”
杨靖宇指挥独立师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半路伏击、伪装潜入等战术,多次重创东北日伪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1939年冬的蒙江阻击战。当时日军第2师团以及伪满军共计两万余人开展“三省联合大讨伐”,意在彻底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摧毁南满抗日根据地。日军火力强大,拥有重炮、装甲车、飞机以及铁路补给线。驻扎在吉林省蒙江县的杨靖宇部仅800余人,武器以步枪为主,平均每把枪配备子弹不足20发。在敌我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杨靖宇果断放弃固定营地,将部队化整为零,采用“麻雀战术”扰袭日军,诱使敌军分散深入林海雪原。又沿途在雪地埋雷,炸桥毁路,令日军失去机动化优势,依托三道湖隘口,抢占制高点,以滚木礌石、交叉火力以极小的代价阻滞日军三天,毙敌400余人。在日军疲于奔命之际,杨靖宇亲率200名战士夜袭其指挥部,击毙日军指挥官森本,又趁敌军指挥混乱,穿越封冻的松花江,跳出包围圈。历时58天,粉碎日军“一个月肃清抗联”的计划。毛泽东对此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蒙江一战,牵一发动全身,壮哉!”总结其战术为“以少制多、以险耗强、以智补劣”。此战也被编成话剧《雪落松江》,来纪念东北抗联为抗击日本侵略作出的卓越贡献。
“杨靖宇”这个意义非凡的名字与东北抗日战争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百经挫折,坚韧不拔,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在东北大地上书写出一篇壮丽的华章。杨靖宇将军的精神伴随着他的一腔热血,洒在这片黑土地,他不仅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甚至连恨之入骨的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实乃英雄!”并认为,“中国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责任编辑:李曼容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