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游戏还停留在“聊天模拟器”阶段时,一款沙盒小镇游戏悄然走红。它不靠剧情反转,也不卖情绪陪伴,仅凭“智能体自己上班、自己卷、自己社交”,就吸引了十几万玩家“养崽”,甚至自发加班优化策略,只为看自家AI崽子混得比别人好。这款游戏,叫《Aivilization》。
如果AI游戏的上半场是“陪聊”,那《Aivilization》无疑揭开了下半场的序幕。
它的灵感源于斯坦福大学2023年的实验项目“Smallville”。当时研究团队为25个AI智能体设定了性格和背景,在一个虚拟小镇中观察他们如何交友、工作、吃饭、入睡,结果发现:这些AI“居民”不仅能根据记忆调整行为,还会形成小团体,互相串门、邀约看电影,行为相当“人类”。
但Smallville毕竟是科研项目,设定有限,规模也小。相比之下,香港科技大学推出的《Aivilization》则更像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产品:有排行榜、有资源系统、有社交网络,还有十万个活生生的AI“崽崽”。
玩家在《Aivilization》中不能直接操控角色,而是通过任务指令引导智能体发展。比如输入“攒够10个苹果就去卖钱,然后提升学历”,智能体不会机械执行,而是先评估自身状态——是否饿了?是否还有体力?然后自行规划路线,合并任务动作,合理安排吃饭、工作、学习、休息的顺序。
不同玩家的指令风格,也会让智能体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主打“高压内卷”策略,AI崽崽不吃不睡也要冲进金币榜前十;有人则佛系种田钓鱼,甚至让智能体天天去酒馆聊天交朋友。随着时间推移,智能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也逐渐成形:有的成了死党,有的渐行渐远,像极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这款游戏的“玩法”并不在于你操作了什么,而在于你观察了什么。你给出的提示词是起点,智能体如何理解、演化、反馈,才是游戏真正的看点。
过去几年,AI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AI对话,二是AI生成内容。前者的代表是各种“AI恋人”“AI陪伴APP”;后者则用于生成美术、剧情、地图等游戏资产。
这些方向虽各有亮点,但在玩法层面始终没能跳出“工具”范畴。玩家与AI的互动,大多停留在文字输入和内容响应上,多少有些“换皮AVG”的味道。即便像《Whispers from the Star》这样对话丝滑、自由度高,核心机制依旧是“说对话推动剧情”。
《Aivilization》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让AI成为游戏里的“玩家”。它们拥有性格、情绪、记忆,也有自己的目标和判断能力。你不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与AI互动,而是在观察一个AI如何“活出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种玩法虽然基于生成式模型,却没有落入“对话驱动”的逻辑陷阱。你可以完全不与智能体聊天,只通过设定目标和观察结果,仍然能完整体验游戏乐趣。
这种“去对话化”的AI交互,或许才是AI游戏真正的差异化起点。
从技术角度看,《Aivilization》的核心实验,是让AI智能体在开放环境中自主学习、决策、演化,并通过与玩家的持续互动获得高质量人类反馈,反哺模型能力。
从游戏角度看,它提供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式观察体验”。玩家不再是操作者,而更像是“文明塑造者”或“社会观察者”。你影响智能体的方式,是通过设定目标、调整诱因,而非控制行为。这种玩法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每一个智能体都是一次蝴蝶效应的起点。
而从人类角度看,这场十万个智能体的实验,其实也像一面镜子。一个玩家的性格和价值观,会在智能体的行为中折射出来。你是选择让它拼命赚钱,还是鼓励它多交朋友?你是把它当工具,还是当“崽崽”?你希望它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反映的,是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截至2025年9月初,《Aivilization》小镇已诞生超10万个智能体。每一个小人背后,都是一个人类玩家的输入与期待。它们不是NPC,也不是“陪聊”,而是一个个有逻辑、有性格、有行为演化能力的“仿人类”。
正如官方在X平台所说:
“一个小镇,十万智能体,无数种可能性。”
这或许是AI游戏真正的起点,也可能是AI社会实验的未来雏形。我们与AI的关系,不只是工具与使用者、陪伴者与孤独者,更可能是共建者与共生者。
而这个小镇,不过是我们对未来的一次预演。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