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被大明叫停?背后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利益博弈

#朱棣##郑和下西洋##大明##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大家好,我是猫叔儿,用最硬的逻辑,带你看透历史真相【上方点击关注】

一提起郑和七下西洋的戛然而止,无数人扼腕叹息。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放弃,或许中国的未来会不一样。

关于为什么会被叫停?教科书上总轻飘飘一句“劳民伤财”,仿佛是大明王朝一场赔本赚吆喝的闹剧。

但真相,往往藏在历史的皱褶深处,远比“亏钱”二字血腥得多、现实得多!


独吞的泼天富贵


永乐大帝朱棣,这位靠“靖难之役”从侄子手里抢来皇位的猛人,骨子里刻着“霸道”二字。

他斥巨资组建人类史上最庞大的无敌舰队郑和宝船队,七次劈波斩浪,深入西洋。

花费的数字触目惊心:600万两白银!

这是户部咬着牙掏出的血汗钱,相当于当时全国近十年的田赋收入!

钱花出去了,可利润呢?

利润?那都是朕的钱!

郑和船队满载而归的奇珍异宝、香料药材,价值连城。

这本该是充盈国库、惠泽万民的财富,却被朱棣大手一挥,直接划进了自己的“小金库”内承运库。

这些钱干了什么?修北京城!打蒙古人!征安南!

朱棣用这些钱,给自己打造了“永乐盛世”的金字招牌,成就了不世武功。

对户部官员和满朝文武来说呢?

我们掏空了家底凑出600万两,结果连个银渣子都没见到?我们的呢?

文官集团的脸,比锅底还黑。

在朝臣们眼中,这顿肉合着我们连汤都喝不上!你朱棣抢了我们该有的利益。

朱棣的逻辑简单粗暴:老子这皇位都是抢来的,抢你们怎么了?


盛世下的暗流


朱棣可以这么干,因为他有底气。

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靖难之役的血火洗礼!

不仅让他坐稳了龙椅,更筛选出了一批绝对忠诚、能力超群的嫡系铁杆。

其中就包括郑和、王景弘、侯显这些能独当一面的“超级太监”。

朱棣用他们下西洋、镇边疆、搞外交,如臂使指。

外朝的文官?靠边站!

下西洋这盘大棋,从头到尾都是皇帝绕过朝廷,用自己的亲信玩的一场“私人财富游戏”。

问题来了:朱棣的子孙,还有这个本事吗?

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都是按部就班、通过“合法程序”继承大统的守成之君。

他们登基前,要依靠文官集团的支持,遵守朝廷的游戏规则。

登基后,想像爷爷朱棣那样,继续把国家财政当提款机,玩“我的舰队我做主”?

文官集团第一个不答应!

你想绕过我们办事?你想再派舰队?户部没钱!兵部没人!工部没船!

当皇帝需要文官盖章时,文官就要和你算账了!

更致命的是,朱棣留下的“超级太监”天团,后继无人。

和平年代筛选太监,只能选出会拍马屁的“九千岁”魏忠贤之流。

让曹吉祥这种货色带着舰队下西洋?不如直接开船去喂鲨鱼!

和平年代长出的皇帝,骨头是软的。

没了暴力威慑,文官的笔杆子就是勒住皇权的绳索。


走私犯的“指路明灯”


元末战乱,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几乎断绝。

郑和舰队七次远航,硬生生重新打通了这条黄金水道!

更关键的是,舰队详细记录了航线、港口、物产、风土人情.

这等于给后来者,绘制了一份详尽的《南洋贸易致富秘笈》!

谁受益最大?沿海的走私犯!

郑和的官方垄断贸易一停,东南沿海瞬间沸腾了。

藩王、勋贵、太监、文官、武将、地方豪强、奸商胥吏,所有有门路的人,闻着味就来了

安远侯柳景! 他的爷爷柳升,是跟随朱棣征战安南的名将,最终战死沙场。

可到了孙子柳景这辈,他当上广东总兵后干了什么?

他利用职权,挪用“官盐余价”,指挥手下官兵,把严禁出口的硫磺、硝石偷偷卖给了世仇安南(越南)!

换来的是什么?价比黄金的香料!

事发后,弘治皇帝和稀泥:举报人两广总督秦纮被罢官,主犯柳景也被罢官。

但柳家世袭的侯爵纹丝不动!柳景的儿子、孙子,照样稳稳当当地当他们的两广军政大员!

柳家用爷爷的血换来了爵位,再用这爵位当保护伞,把军火卖给爷爷的敌人去数钱!


大明海权的困局


面对如此盘根错节、上下其手的走私网络,明朝官方的查禁简直是个笑话。

效率低下、腐败横行、阻力重重。

试想一下,就算朝廷硬着头皮再派一支官方船队下西洋,它要面对什么?

它要承担外交使团、军事威慑、朝贡贸易等多重职能,机构臃肿,反应迟钝。

它的管理层将是文官、武将、太监互相扯皮的“斗兽场”。

它的成本高昂,定价死板。

而它的对手呢?那些走私船:轻便灵活,成本低廉。

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提供保护伞和资源。

完全市场化运作,唯利是图,效率极高。

所以,下西洋被叫停,是必然结局。

不是因为它当时亏了钱,而是因为它触及了文官集团的核心利益。

同时,朱棣之后,无人再有能力和威望复制其模式。

更可怕的是失控的走私集团,垄断的生意是暴利。

但垄断的权力归于皇帝一人,就是满朝皆敌!


当成化皇帝想再下西洋时,刘大夏作为兵部官员,深知劳民伤财且触动利益集团之巨,就把存在兵部档案库的郑和资料藏到了犄角旮旯,并说了句气话:这种祸国殃民的东西,该烧掉!

结果到了万历年间,文人顾起元大笔一挥,把“当毁之”写成了“已焚之”。

而事实上,郑和的航海资料至少有两套,一套在北京兵部,一套在南京。

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在天启年间茅元仪的《武备志》里,还赫然在目!

郑和宝船队的帆影消失在印度洋的波涛中,不仅带走了一个远洋时代,更标志着大明王朝在巨大的内耗与失控的利益博弈面前,亲手关上了通往海洋世纪的大门。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历史   大明   文官   皇权   叫停   利益   集团   舰队   安南   兵部   船队   太监   皇帝   两广   户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