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骗局曝光!蔚来被控财务造假遭起诉,离退市还有多远?

前言

10月16日,一封来自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诉状,把蔚来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GIC指控蔚来涉嫌财务造假,此消息一出,立马引爆资本市场,蔚来股价骤然跳水。

虽然CEO李斌做出了回应,否认此事,但是,并不能令大家信服。

对此,不少人疑惑,蔚来离退市还有多远?

一纸诉书

10月16日,一声惊雷在资本市场炸响,蔚来汽车,这个曾经头顶光环的新势力明星,股价突然断崖式下跌。

港股盘中跌幅一度探底超过12%,最终收盘时仍重挫8.99%,市值在短短一天内就凭空蒸发了超过一百亿港元。

另一则消息源的数据更为惊心,称单日蒸发超150亿港元,股价从82港元直线下坠至71.4港元。

这股寒气迅速跨越太平洋,蔚来美股盘前也同步跳水,跌幅扩大至12%,整个新能源板块都感受到了这股恐慌,小鹏和理想的股价应声跟跌超过5%,就连小米汽车的港股也未能幸免,受其拖累下探3%。

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一纸诉状,动手的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全球第六大主权财富基金,也是持有蔚来超过3%股份的重要股东,这起证券欺诈案诉讼,让市场彻底懵了。

主权基金在美国起诉自己重仓的中概股,这可是头一遭,GIC的指控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蔚来财务报表的核心。

他们认为,蔚来涉嫌通过一家名为“武汉蔚能”的关联公司,进行了一场精妙的财务操纵,从而虚增了收入与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

风暴中心的这颗深水炸弹,不仅仅是股价的暴跌,它更像一个催化剂,迫使所有人,用最严苛、最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蔚来帝国的每一块基石,从商业模式到战略定力,再到无形的品牌资产,一场彻底的价值重估,已经拉开序幕。

蔚来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BaaS电池租用服务和遍布全国的换电网络,这曾是它独步天下的“护城河”,是它区别于所有竞争对手的创新标签。

但现在,这枚最耀眼的勋章,却成了GIC诉讼瞄准的靶心,指控的核心,就是蔚来利用“蔚能”这家公司玩了一手“财务魔术”。

简单来说,本应按月或按年逐步确认的电池租赁服务收入,被蔚来通过卖电池给蔚能的方式,一次性算作了当期的销售收入。

这种操作的威力有多大?诉状称,仅在2024年,通过这种手法虚增的收入就可能超过40亿元人民币。

尽管蔚来声称蔚能是独立运营的第三方,但指控方指出,通过高管交叉任职等方式,蔚来实际上牢牢控制着这家公司。

其实,这种质疑声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2022年,美国做空机构灰熊研究就发布过类似的报告,但当时蔚来坚决否认,并启动了所谓的独立调查,最终不了了之。

可这次不一样了,发难的不是外面的“野蛮人”,而是坐在自家股东席上的GIC,这家以严谨著称的主权基金亲自下场,市场普遍解读为,他们可能掌握了某些关键证据。

这让蔚来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的辩护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这场诉讼,让蔚来独特的商业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产减值”风险,更要命的是,构成这个模式基础的物理资产——换电站,也正从一个香饽饽变成一个烫手的山芋。

算一笔账就知道了,截至今年十一假期,蔚来拥有8280座充换电站,蔚为壮观,但每座的建设成本高达300万元左右,粗略估算,光是建站就已经砸进去了近百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换来的却是惨淡的盈利状况,据悉,全国只有大约15%的换电站能实现盈利,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流量高地,剩下的,基本都在持续“失血”,成了一个个吞金巨兽。

更让蔚来尴尬的是,外部环境正在飞速变化,当小鹏G7用12分钟就能把电从10%充到80%,当小米YU7的续航里程已经能达到760公里,用户的“里程焦虑”正在被快充和长续航技术有效缓解。

换电网络曾经赖以为生的速度优势,正被快速稀释。

一条道走到黑的代价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财务基础被动摇是外伤,那么战略路线上的固执,则更像是蔚来的内伤,在增程式混合动力大行其道的今天,蔚来创始人李斌那句“蔚来和乐道品牌只做纯电车”的表态,听起来愈发悲壮。

这种对纯电路线的坚守,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经形成了一笔巨大的战略“负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错失了庞大的市场红利。

看看隔壁的理想汽车,凭借增程技术,在2023年就实现了117亿元的惊人净利润。

而蔚来呢?2023年净亏损高达207.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43.5%,到了2024年,亏损额更是达到了224亿元,算下来,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掉超过13万元。

市场份额是最诚实的镜子,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SUV市场,蔚来纯电车型的份额已经从2022年的25%一路滑落至今年的15%。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于其销量结构,今年9月,蔚来总共交付了34749台新车,创下历史新高,但拆开来看,主品牌蔚来只交付了13728台,反而是定位更低的乐道和萤火虫两个副品牌,合计交付量超过了主品牌。

这意味着,蔚来高端品牌的增长已经乏力,不得不依赖副品牌来输血维持体面,而横向对比,同期小鹏交付了41581辆,理想交付了33951辆,蔚来主品牌的销量已经明显落后于两位老对手。

绝对的战略,往往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出现裂缝,尽管李斌言之凿凿,但已有消息传出,蔚来计划为入门级的萤火虫品牌开发混合动力车型,并计划在2026年率先在海外市场销售。

这个动作虽然谨慎,但信号意义极强,它暗示着,蔚来坚守多年的纯电壁垒并非铁板一块,这本身就是对先前战略定力的一种修正和妥协。

资产负债表

GIC的诉讼,推倒的不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多米诺骨牌,更侵蚀着一张看不见的“资产负债表”——那就是品牌信任与核心团队。

这起事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蔚来背上了一笔沉重的“或有负债”,多家评级机构已经迅速将蔚来列入了“观察名单”,提示其财务合规风险,这意味着未来蔚来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无疑会大幅增加。

资本市场对于财务游戏向来是零容忍的,当年康得新虚增119亿利润最终黯然退市的案例还历历在目,这场诉讼,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已经给蔚来的品牌信誉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污点。

投资者的耐心本就在持续的巨额亏损中被消磨,成立至今,蔚来已经完成了18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187亿元,但盈利依然遥遥无期。

现在又添上财务诚信的疑云,市场的天平,正不可逆转地从听你讲故事滑向我要看业绩。

如果说品牌信任的侵蚀是外部风险,那内部技术根基的动摇则更加致命,蔚来一直以高研发投入自居,2024年在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的投入高达130.37亿元,这本是其面向未来的最大底气。

然而,就在2024年,被蔚来寄予厚望的智驾团队却经历了一场“毕业季”。

有研报指出,在短短半年内,就有6名核心成员流失,这远远超出了正常的人员流动范围,离职名单中,甚至包括了技术规划首席专家胡成臣这样的关键人物。

这场离职潮引发了市场的深度忧虑,有观点直接警告,蔚来下一代核心技术“世界模型2.0”的研发,很可能会因此出现断层风险。

尽管蔚来官方解释这是为了适应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和组织架构重构的正常调整,但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抚平外界的担忧。

GIC的一纸诉状,就像是掀开了牌桌的一角,让所有人看到了蔚来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它推倒的不仅仅是百亿市值,更是市场过去对蔚来一系列核心“资产”的估值逻辑。

从BaaS模式的财务有效性,到纯电路线的市场适应性,再到品牌信誉和团队稳定性,蔚来这份广义的资产负债表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格重估和压力测试。

结语

诚然,蔚来手中依然握有已经建成的规模化换电网络、以及长期积累的良好用户社群口碑这两张好牌。

但在新能源这条赛道已经从野蛮生长的增量市场,转向刺刀见红的存量竞争的当下,这些优势还足够支撑它的未来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想要修复这张千疮百孔的“资产负债表”,唯一的出路,已经不是再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是必须用无可辩驳的盈利能力、透明干净的财务纪律,以及稳健可靠的执行成果,来偿还日益增长的信任“负债”。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信息来源:

1.《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起诉蔚来汽车:涉嫌财务造假,股价一夜暴跌》2025-10-18 01:21·新加坡眼

2.《遭新加坡主权基金起诉,蔚来回应:源于不实指控,三年前已完成独立调查》第一财经2025-10-16 21:4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财经   骗局   财务   品牌   市场   股价   诉状   资产负债表   核心   港元   主权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