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泽东视察武汉大桥工地,见了负责人质问:你学过修桥?

“1956年5月31日早上八点十分,主席刚下专列就问:‘彭局长,听说你是打仗出身,你到底学过修桥没有?’”王任重半开玩笑地向彭敏复述这句略带兴致的质问,空气里夹着机车的热浪,也带着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工地上,钢架与塔吊在江风里发出低沉的轰鸣,仿佛在回应领袖的好奇。

其实,这声“学过没有”背后,是长江两岸数十年“过江难”的沉重影子。二十世纪初,武汉三镇人口愈来愈多,可横跨大江的仍然只有摆渡。晴天,船慢;雨天,索性停航。老人常说:“一场浓雾,把汉口和武昌憋在原地。”在那样的日子里,修一座大桥不仅是技术议题,更是民生呼声。

北洋政府时期,工程师们画过图纸,却被军阀混战敲碎。到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把钱塘江桥摆进预算,武汉却只收到一句含糊的“以后再议”。有人算过账:1930年到1948年,长江武汉段因停渡耽误的货运,折合白银超千万两。错失的机遇,无法标价。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突然提到:“长江天险,总得铺条路。”话音未落,《人民日报》头版刊出社论,武汉人认定好事要来了。然而1950年6月,朝鲜烽火骤起,钢材优先供应前线,桥梁设计图又被锁进柜子。那几年,武汉工务局只得在汉口江滩留下几根试验桩,随水位起落,一会儿露出,一会儿没入,像在无声提醒:梦还在。

转机出现在1953年春节。毛泽东到蛇山登高,眺望龟山,对随行干部抬手一指:“桥就从这里飞过去。”岸上的小学生听见鼓掌,谁都没想到这句脱口而出的指向,很快就变成了国务院批文。随后,铁道部成立大桥工程局,彭敏临危受命。此人原是八路军团长,抗美援朝伤了腿,转业才两年。正因如此,毛泽东才有那句询问:“你学过修桥?”

有意思的是,彭敏真没系统学过桥梁力学,他硬是带着三百多名技术员边干边学。苏联派来二十四位专家,开口闭口“按规范”。可长江底部基岩起伏大,规范里找不到对应条款。工人用竹排绑住沉箱,夜里赶潮水下放,苏联专家急得拍图纸:“风险太大!”彭敏咧嘴笑:“咱们穷过日子的人,只能多动脑筋。”后来事实证明,竹排沉箱法每孔节省经费两成,毛泽东听汇报时直说“好办法”。

再说到1956年那次视察。江面上风大,毛泽东执意站在甲板侧舷,连连发问:钢材厚度多少?震动打桩机谁设计?鞍钢能不能自己轧宽板?问题如连珠,彭敏几乎招架不住,却也暗暗佩服:领袖关心的不只是宏图,还有螺栓和焊缝。对话足足拖了三个半小时,小仓房闷得人直冒汗,毛泽东却挥手:“技术无所谓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关键是科学不科学。”这句判断,让在场的翻译都愣了一下,随后记进了工作日志。

时间快进到1957年9月。大桥静候通车,栏杆却被刷了三种颜色:灰、黑、天蓝。工人说,这样方便请群众挑选。毛泽东扶栏远望,笑得爽朗:“灰色好,和江水对味。”随后他问,用了多少钢?花了多少钱?杨在田报出“5万吨、1.3亿”两个数字,毛泽东点头:“不贵。”旁人听着忍俊不禁——这可是当年全国最大的单体投资,可在他眼里,只要能让“天堑变通途”,就是值得。

傍晚,武汉三镇灯火次第点亮。毛泽东倚栏低声念:“灯火辉煌,灯火辉煌,好啊!”江面风凉,他推了推帽檐,忽然问:“要是没有苏联专家,现在能不能独立修这么大的桥?”杨在田略一迟疑,重重回答:“能修!”这一声“能”,在嘈杂的晚风里显得特别笃定。

1957年10月15日,首班火车穿桥而过,汽笛拖着长长一声,把京汉线与粤汉线连为一体。北京到广州的行程硬生生缩短一昼夜。茅以升特地赶来,站在桥头感慨:“钱塘江桥解了浙东封锁,武汉长江大桥却让半个中国连成整体。”他的目光透过钢梁,看向更远的西南与西北,那是下一代工程师的舞台。

遗憾的是,很多开工时的老工人再没等到剪彩,他们在风浪里与钢筋水泥搏斗,留下无名碑。有人提议给他们立一块纪念石,彭敏摇头:“桥就是最好的纪念。”这句话广为流传,后来被刻在工程局的墙面上。

几十年后,长江干流桥梁已逾百座,武汉段更是“桥群并立”。可在老武汉人心里,“大桥”只有一座,就是那年被问颜色、被问钢材、被问“学过修桥没有”的那座。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从缺桥到造桥、再到出口桥梁技术的完整跨度,也让一代又一代人明白,问一句“学过没有”,往往是对可能性的最佳褒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武汉   大桥   工地   负责人   毛泽东   长江   苏联   钱塘江   工程局   汉口   沉箱   桥梁   竹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