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这座被章江、贡江、赣江三江环抱的“江南宋城”中,一座横卧贡江的古浮桥如同一部镌刻着岁月密码的典籍,以400米的身躯串联起800年的光阴。这座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的惠民桥,用100余艘木舟与缆绳编织的智慧,不仅承载着赣州城的交通命脉,更将宋代文明的辉煌、客家文化的坚韧与市井烟火的温情,悉数沉淀在粼粼波光之中。
公元1163年,时任赣州知军的洪迈站在贡江岸边,望着宽达400米的江面,作出了一个改变城市格局的决策——建造浮桥。在工程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于激流之上搭建永久性桥梁无异于天方夜谭,而浮桥的设计则完美平衡了实用与智慧:100余艘木舟以缆绳相连形成33组浮动桥体,再用钢缆铁锚固定江底,既可随水位涨落自如调节,又能在战时迅速拆卸阻断敌船。这种“过河拆桥”的军事智慧,让赣州城在历史烽烟中屡次化险为夷。
浮桥的诞生,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宋代赣州的繁荣。作为当时全国三十大州之一,赣州凭借水运之利成为商贸重镇,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的修建,将城乡紧密相连。如今仅存的建春门浮桥,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见证着赣州从“宋城博物馆”到现代都市的蜕变。桥头古城墙的斑驳砖石与桥尾八境台的飞檐翘角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
晨曦初露时,浮桥便开始它的一天。菜农挑着沾露的蔬菜匆匆过桥,学子背着书包踏过吱呀作响的木板,老人提着鸟笼在桥头闲话家常。江风裹挟着艾米果的清香与渔获的腥气,在晨雾中氤氲成独特的赣州味道。这里没有景区常见的喧嚣,有的只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桥畔的建春门市场,是赣州最具烟火气的所在。手工编织的竹篓、泛着油光的宁都肉丸、现炸的烫皮在摊位间次第铺开,叫卖声与赣州方言的谈笑声交织。渔民将刚捕的鱼摆上桥头,鱼鳞在阳光下闪烁如碎银,买主与摊主就着江景讨价还价,这场景自宋代延续至今,未曾改变。若逢冬日暖阳,桥面便成了天然的晒场,鱼干、腊肠与老人的棉袄一同沐浴在日光里,构成一幅温馨的市井图卷。
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通道,赣州浮桥承载着文化交融的密码。桥头茶摊上,老人用赣州话讲述着“王阳明在通天岩讲学”的旧事,而桥下船舱里,年轻渔民正用手机直播捕鱼日常。这种时空的错位感,在浮桥上随处可见:戴红领巾的小学生蹦跳着经过宋代石碑,晨练的市民在古城墙下打着太极,无人机从八境台顶掠过,将浮桥全景传向世界。
浮桥的存在,更是一种文明的坚守。当西河、南河浮桥因公路桥修建而消失时,东河浮桥因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被保留。2018年,它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钢缆替代了麻绳,木舟换成了铁壳船,但那份“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始终未变。正如桥畔楹联所书:“桥通古今道,江润万家春”,浮桥已超越交通功能,成为赣州人的精神图腾。
在赣州创新大桥等现代化桥梁拔地而起的今天,古浮桥依然以日均万次的通行量证明其价值。它像一位智者,静静看着江对岸的螺溪洲开发区与厦蓉高速车流如织,自己则继续用最朴素的方式连接两岸。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历史的敬畏——当游客踏上浮桥,木板震颤的节奏与800年前并无二致,这种时空的穿越感,是任何现代建筑都无法复制的。
夜幕降临时,浮桥亮起暖黄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如金蛇游动。情侣倚栏私语,孩童追逐嬉戏,老者收网归家,这幅画面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炊烟渐起桥头市,日暮行人未忍归”的诗句,在当下获得了新的注解。
赣州古浮桥,这座“活着的宋代记忆”,用800年的时光诠释着何为文明传承。它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的生活空间;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当脚步踏上浮桥的刹那,历史的风便会裹挟着鱼腥味与艾草香扑面而来,提醒人们:真正的文明,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市井的烟火中,在百姓的脚步下,在一条江、一座城、一座桥的生死相依里。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