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米同上热搜,扯掉了数码产品防水的遮羞布

作者|Hayward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就在上周四,华为和小米破天荒的同时上了热搜。

根据《凤凰网财经》、《信号新闻》报道,辽宁潜水爱好者李女士投稿,她在2024年3月花了重金购买了华为WATCH Ultimate“非凡大师”纵横海洋款,一款对标专业潜水表的旗舰智能手表。

但在2025年10月的一次潜水中,当她下潜至近30米深度时,手表屏幕突然出现彩色竖条,随后直接黑屏死机。然而,当她把产品送到官方售后之后,检测报告却说这款产品的故障原因是“入液腐蚀”,并拒绝保修。

“专业潜水表却因进水损坏”,这样的戏剧反差,自然会引起广大网友的吃瓜。

无独有偶,“潜水手表不防水”这样的槽点,几乎同一时间在小米这边也出现了。

《凤凰网科技》报道,知名律师胡有路近期公开向法院起诉小米公司。起因是网友@知达年初购买的 Xiaomi Watch S4 Sport 在国外进行海洋潜水,前三天每日三潜均正常,第四天发现手表进水黑屏。

不过最炸裂的还是后面他放出的客服录音,客服竟然说“该手表不建议潜水”。

一款主打潜水功能的手表却被建议“不建议潜水”,离谱程度和华为那边的“潜水手表不防水”堪称卧龙凤雏。

试想一下,置身于30米深海,你的身体正承受着高达4倍大气压的挤压。除了要忍受昏暗的视野和刺骨的寒冷,你更要时刻警惕血液中不断积聚的高压氮气。为了避免致命的“减压病”,你的每一次停留、每一米上浮,都必须依赖精确的计算。

此时,手腕上的潜水表就是你唯一的救命稻草——它负责计算减压时间、监控深度、指引你安全回家,而现在它坏了。

两家科技数码领域的超级巨无霸,居然几乎同时在潜水手表上引发质疑,到底是华为小米“心照不宣”,还是“另有隐情”?

事情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

谁之过?

“这次搞出这么大件事,是不是因为华为、小米产品的质量不行?”无疑是吃瓜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但可能要让吃瓜群众们失望了。因为,至少从目前现有的信息来看,这次的风波,华为、小米,都没有错。

先说华为。虽然李女士遭遇了30米潜水表进水,但从产品属性和售后规则来看,华为在法理上确实站得住脚。

首先,这款 WATCH Ultimate通过了 ISO 22810 和 EN13319 两项国际潜水认证,这意味着在全新状态下,它在实验室测试条件下,的确具备下潜100米的能力。

既然产品合格,为什么还是进水了?核心原因在于使用时间。

李女士购机于2024年3月,故障发生在2025年10月,中间间隔了19个月;而华为这款智能手表的官方质保时间只有12 个月。

其实,这正是大家都容易忽略的重点:电子产品的防水能力并不是永久的。

手表依靠橡胶密封圈防水,而橡胶材料很容易受汗液、海水腐蚀以及日常磨损的影响,必然会出现老化、变硬甚至收缩。

合理的推测是,李女士买的这个华为“非凡大师”智能手表,密封性能已因为时间推移而大幅衰减。

这次在下潜到30米深度的四倍大气压环境时,海水冲破了橡胶密封圈的防护,进到了手表内部,所以手表一瞬间就完蛋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售后拒绝保修:一方面,产品已经超过了电子产品通常一年的质保期;另一方面,虽然是小字备注,但官方也的确提前说了“防水性能非永久有效”。

实际上,即便是佳明、颂拓这些潜水圈的专业玩家,其实也十分忌惮防水失效的问题,产品的保修期也就两年。正是因为担心防水失效出现潜水事故,行业标准通常为每年一次防水性能检测、每2-3年更换密封件。

相比于华为比较清晰的“老化致损”逻辑,小米这边的风波起初显得极具荒诞感:堂堂潜水表竟然 “不建议潜水”,这句话瞬间让小米陷入了“虚假宣传”的舆论漩涡。

但随着小米官方声明的发出,剧情出现了根本性的反转:原来全网群嘲的段子,竟是一场“移花接木”的闹剧。

《小米公司发言人》在辟谣博文中说,网络上流传最广的那段“客服称不建议潜水”的录音,实际上是被恶意混淆了对象。

小米的S4手表系列其实有两款:一款是“S4标准版”,只支持基础的生活防水,严禁潜水;另一款才是涉事的“S4 Sport版”,这是真正通过了EN13319认证的专业潜水装备。

官方的意思是,客服在回答关于“标准版”的咨询时所说的“不能潜水”,被掐头去尾,强行安在了“Sport版”的头上,从而制造了“小米潜水表不能潜水”的假象。

既然是移花接木,那为何当事人@知达 也收到了类似的警告呢?只能说明小米的客服团队是真的草台班子。

小米官方坦承,对于@知达 的那块Sport版手表,客服在维修后的本意,其实是想提醒用户“因为刚刚更换了防水胶圈和前壳,近期下水需要谨慎观察”

结果,客服人员的表述极其不严谨,硬生生把“维修后请观察”嘴瓢成了“修复后不建议潜水”。

既然官方公告都这样说了,那看起来这一次华为、小米两家 “沉冤得雪”,但也很难让人有释怀的感觉。

这次舆论风波,无意间撕开了数码行业一块遮羞布:所谓的防水,大部分时候真的只存在于“营销”里。

只防君子,不“防水”

回头看看这次“翻车”的两位主角,纸面参数其实一个比一个硬:华为手握 10ATM 加 EN13319 双重认证,号称百米深潜;小米也不甘示弱,拉来 PADI 背书,也是满身的专业光环。

但叠了这么厚的甲,华为 WATCH Ultimate 和小米 Watch S4 Sport 不还是进水了。

在我们的朴素情感里,都会主观地认为“防水手表”就不应该进水,但没想到使用场景竟然如此苛刻,防水能力根本没有宣传那么强。

问题的根源在于,你脑海中想象的“防水测试”,和厂商实际做的,根本就是两码事。

你以为的防水测试,是将手表扔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它像战士一样经受海浪拍打和深海高压的洗礼吗?大错特错。

现实是,电子产品的防水测试,包括用于潜水的ATM防水等级测试,都太“温柔”了。

比如在ISO 22810:2010标准中,基础的静态压力测试是将全新手表置于常温净水环境中,缓慢加压至规定值(如5ATM对应500kPa)并保持至少10分钟,期间通过精密仪器监测泄漏率,要求≤0.1%。

在通过了基础的水下加压测试后,产品还会通过冷热冲击、操作部件密封、渗透检测等一系列验证,最后用来证明出厂时产品的瞬时性能达到了对应的标准。

而专业潜水的EN13319认证,其实也大差不差,比如模拟 100 米的静态压力、恒温18-25°C、使用纯净淡水等等。

所以可见,常见的防水测试基本离不开“纯净淡水”“恒定温度”等温和的条件。即便是有一些测试会加上5% 盐水72小时的腐蚀测试来模拟海水环境,但这和真实的潜水环境,不能说是稍有偏差,简直是毫无关系。

相比测试环境,真实的海水盐分极高,腐蚀性是淡水的几倍,它们是橡胶密封圈的天然杀手;那里没有恒定的静压力,当你挥动手臂、跳入水中时就可能产生极高的瞬间动态冲击力。

还有提那致命的温差,从40℃的甲板暴晒瞬间跳入20℃的海水,再下潜到10℃的深海,这种剧烈的热胀冷缩,足以让任何老化的密封圈产生致命的微缝隙。

正是因为实验环境和真实场景的差异巨大,所有用于严肃潜水的手表产品,公司都会要求用户定期做防水、气密性检查;还需要用户自己非常上心,每次潜水之后都要清理掉产品表面的盐渍。

不过,数码产品防水“假把式”这个问题,都不需要去海上才能验证。一些通过了防水测试的产品,甚至都可能挡不住你家洗脸池的水龙头和浴室的水蒸气,直接进水挂掉。

千万别小看了水龙头水压的冲击力。一般高楼层的家庭,由于水锤效应,瞬间的冲击水压可以达到可达1.0MPa+,常规冲洗的水压都有0.6MPa已经相当于60米起步的潜水深度水压。

当你觉得潜水表脏了想用水龙头洗一下,很可能打开水龙头的那一瞬间就把水灌进了手表内部,直接宕机。

另外,水蒸气是气体状态,分子间距大、运动活跃,尺寸远小于液态水分子,即使微小的缝隙,水蒸气也能轻松"钻"入。

特别是有水蒸汽的地方一般比较热,热胀冷缩之下,水蒸气可谓是一路畅通无阻,直捣你的数码产品的命门。

最终,你会发现你的“防水设备”,这也不能防,那也不能防。

归根究底,还是商家对防水的定义,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认知差异太大了。你以为的防水,是完全把各种水挡在门外;但商家们说的防水,是加了十几个前提条件的“有限防水”。

看看你手里的旗舰手机,哪一个不是标榜 IP68 级防尘防水?发布会上,它们被扔进鱼缸、泳池底,仿佛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

但如果你真的信了邪,带着它下海拍个游客照,或者仅仅是仗着“防水”二字在洗澡时回个消息,售后大概率会用拒保单教你做人。

而且这种“营销没输过,体验没赢过”的尴尬,是整个数码圈心照不宣的通病。

即便是Apple Watch Ultra这款售价六千多、号称通过了 EN13319 认证、甚至能充当潜水电脑的顶级装备,在它的保修条款里,依然有那条行业通用的免责金律:“液体造成的损坏不在保修范围内”。

连苹果这个行业龙头也那么“鸡贼”了,大家以后要是坚持戴智能手表去潜水,除了勤快点做常规保养之外,还是额外带多一个备用的潜水表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科技   华为   遮羞布   小米   数码产品   手表   客服   测试   产品   水蒸气   水压   官方   瞬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