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多多正式出道”引热议:撕开普通家庭富养孩子的真相

近期,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出演电影《人鱼》的消息,冲上热搜。

出道即与圈中前辈汤唯、王一博等人搭戏,细心的网友看了,还不忘整理好她的表演履历:

5岁时,出现在话剧《暗恋桃花源》中;8岁时,为《冰川时代》配音;12岁时,何炅带着她主演话剧《水中之书》。

一切有迹可循,可当她成为热议焦点,各种声音也随之而来:

“有资源有背景长得好,这就是现实。”

“这样一个在剧场长大的孩子对表演萌发兴趣,并不比一个医生的孩子立志学医来得奇怪。”

有质疑,也有理解。

但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这样一个曝光度不低的孩子身上时,更容易忽略:这些光鲜的背后,到底付出了什么?

一位网友@喵里个喵 这样评论道。

是的,孩子学什么、做什么,离不开耳濡目染。

但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只是引路人,孩子才是他们自己人生的主角。

或许,真正的富养孩子,是让孩子有“不做什么”的底气,以及鼓励他们向梦想迈步的自由。

我们看着长大的乖孩子,没有模板

诚然,黄多多的优秀是资源与兴趣的叠加,而更多普通家庭孩子的成长,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父母重视教育,也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可过度关注孩子,不免会产生“让孩子赢在人生每一刻”的焦虑。

我们常常刷到的经验贴、方法论里讲,要想娃变乖、懂事,长大了优秀,得具备怎样的物质条件、拥有多少的社会资源。

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之前,在公益人@马小马 的视频中,就记录了这样的故事。

两个孩子,男孩子龙,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跟着奶奶一起生活。7岁那年,看到其他孩子有个完整的家时,也想哭。

但他说:“我憋着呢。”

女孩子薇,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父母给不了她学习和未来规划的支持。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要做手术时,还得自己签字。

但她说:“别告诉我爸,他负担太重了。”

今年,他们11岁,在马小马的帮助下,不仅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两个人还成了朋友。

这很幸运。

但成长环境转好之后,两个孩子没有松懈下来,而是用有力量的声音影响着更多孩子和父母。

子龙一直记着奶奶的话:“穷不过三代。”

而子薇心中也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回村支教。”

他们并没有说一定要成为谁,只是向着理想的样子,慢慢靠近。

毕竟,出身没法改变,但当下和未来都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王诗龄,她拥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同时也没有懈怠努力。她为自己的爱好默默付出,考进英国女校,还赢得了设计奖学金。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所难免,可倘若自己不付诸行动,再大的优势也派不上用场。

所谓教育,不是盲目追逐别人的成功,也不是忘我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认知,发掘自身的长处,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精神独立,远比物质独立更重要、更长久。

不止用“钱”培养,才能托举成功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英国版的教育纪录片《人生七年》?

拍摄的主人公,是14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

从7岁到63岁,导演每七年会记录一集他们彼时的状态。由于跨越时间长,在这部片子中,我们还能更直观地窥见人生诸种可能性。

印象尤深的,是出中产家庭的尼尔和来自农村的尼克。

从物质层面来说,俩人的家庭能给予的,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尼尔的父母是教师,他的童年大抵是幸福的;而尼克,7岁时还得每天走6公里的山路去上学。

倘若按照生活条件的好坏以此判断他们的未来,或许尼尔要比尼克走得平坦、更有前途。

但真实的情况是,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少年尼克,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出了几本专业书。

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毕竟,他儿时的梦想就是做研究。

与之相比,尼尔的经历则更曲折。

14岁的追风少年,时隔七年后沦为流浪汉,靠着救济金一路走遍英国。

他说,自己在中学遭遇了校园霸凌,后来考试失利进了一个不太喜欢的大学,一个学期后就退学了。

为什么两个孩子的走向会偏离外界的期待呢?答案不难从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找到。

尼克家境不太好,可他的父亲从没有忽略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坚持让孩子阅读“杂七杂八”的书。

他不能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广阔,但可以在书中一览科技的伟大、都市的繁华。

于是,他开始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而另一边,尼尔的父母身为老师,对他期待很高。

压力之下,他会不自觉地把学业成绩当作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考试失利后内心挫败;大学迷茫时自我怀疑。

他说:

“我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比如文学、艺术等,但父母似乎只希望我专注于学业,将来能有一个稳定的职业。”

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影响着孩子。

但难有一种教育可以被量化、标准化,因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不尽相同。

就像来自上层社会的孩子,从名校毕业后会选择去偏远地区教书,也能在成为皇家律师后投身慈善;

出身福利院的孩子,既可以是叉车司机,也能成为给100多个孩子提供一个家的“救赎者”。

所以,到底怎样才算托举成功呢?

我想,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耐心,正向表达爱、直言鼓励,比紧张地要挟与过高的期待,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一个家庭正能量满满并且有效流动的时候,孩子也会感受到更多力量与爱,也会更有勇气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稳妥的教育,是让孩子拥有“他的人生”

前些天,那个“高考465分,放弃二本选择大专学烹饪”的男生上了热搜后,不少跟着操心的网友极为困惑:

孩子不懂事就算了,家长也跟着糊涂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了男生妈妈@加菲 发的原视频。

她在社交账号上断断续续记录着儿子入学后,动手做美食、摆摊实践的日常。大人没有鸡娃的焦虑,孩子也少了很多压力。

简介那里还如是写着:“只是普通家庭学习一般的孩子,卷不动学习,就卷热爱。”

瞬间就被戳中了。

平日里,为人父母的也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从班主任那里得知自家孩子就是那个“后进生”时,往往是很难接受的。

也是如此,这位妈妈支持孩子爱好的开明,方才显得可贵。守护孩子的长处,肯定他的努力,更是难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被忽略的教育范本。

譬如,古慧晶,以职校生参赛获得汽修大赛一等奖,可此前她还被男生质疑学不会;

伍远州,靠搬砖砌墙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他用7年搬了13万块砖换来的勋章;

还有薛其坤,而今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回想当年,他还只是齐鲁大地上的一个放牛娃。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家庭富有、成绩斐然,的确能少走弯路,可并非只有站上舞台才闪亮,平地上的追梦者同样耀眼。

不论是亲子间的分歧,还是各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并没有标准答案。

当父母把“理解与尊重”当成教育路上的必修课,孩子其实更容易收获自信与成长。

来源:视觉中国

还记黄国平博士在论文致谢部分写下的话: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眼前……身处命运的漩涡,我耗尽心力去争取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而今听来,依旧动容。

不净是他吃过的苦、走过的路,有教育意义,还有面对逆境的那份勇气与坚韧。

说到底,孩子的人生路,只能他们自己走。

不论是富养,还是穷养,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可比性。

比起让孩子获得一个高分数、找到一份好工作,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赛道,鼓励和认可他们,孩子或许更能行稳致远。

愿孩子们找到人生的航向,拥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者: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娱乐   真相   正式   孩子   尼克   父母   家庭   人生   英国   物质   兴趣   男生   条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