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产业集群迁出中国的趋势,关乎国运

近代以来,一共发生过四次制造业迁移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完成工业化积累的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英国产业开始外迁,迁往美国和德国。第二次迁移浪潮发生在二战后,从美国往日本和德国迁移。第三次迁移浪潮的迁移时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日本德国迁往亚洲四小龙。第四次迁移浪潮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制造业开始集中往中国迁移。

人类社会一个多世纪的工业迁移浪潮中,但凡制造业迁出的国家,必然会伴随着国运的衰败。而制造业迁入的国家,则迎来了国运的上升期。世界经济中心也随着制造业的迁移不断转移,从欧洲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亚洲,最后到中国。每次世界经济中心的转变,无一例外不伴随着工业迁移浪潮。在中美对抗的大环境中,美国正在主导制造业迁出中国。那么接下来,人类是否会出现第五次工业大迁移,因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一旦制造业迁出对我们是极端不利的。所以如何应对美国对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打压,是一件关乎国运的事情。

世界工厂地位对中国来说异常重要

随着中美贸易战在六年前展开,很多美国,日本投资在中国的工厂开始陆续搬迁到东南亚的越南,泰国以及南亚的印度等地。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真正支撑我国资产价格的,事实上是大量的制造业创造的利润,这些利润维持了经济社会的流动性,用以支撑以债务为主要属性的房价。

如果没有贸易战,没有美国的从中作梗,我国经济总量将会在2030年之前超过美国。这就是世界工厂的红利。但是从发展的视角看,总有一些后发国家逐渐具备成为工业国家的条件,因此,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迁移,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规律。

过去,每当制造业迁往一个地区,必然给这一地区带去繁荣。比如美国依靠制造业大国地位,轻松拿走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日本依靠制造业大国地位,实现从二战废墟向发达国家地位的转变,韩国的汉江奇迹等等。目前,英国,德国,日本这些曾经的制造业大国,哪怕是在制造业迁出浪潮维持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情况下,经济规模依然维持在全球前几名的位置,经济发展虽然随着制造业迁出而放缓,但是从未掉队。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世界工厂这几个字,尤其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工厂驱动了我国经济繁荣的底层逻辑,也是我国大量劳动人口就业得以实现的压舱石。

中国的产业纵深无可替代

从2018年开始,制造业在贸易战之下迁出中国,就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大量的工厂开始外迁,搬到美国,东南亚等地。似乎跨国公司从中国搬走,就能规避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一样。

说真的,这些美日在华投资的工厂外迁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有影响的,过度否定外国资本在华创造的事实是不负责任的。但是仅仅从制造业视角出发,大家需要用心思考一下,到底制造业迁出这几年,对我们的影响是不是像2018年描述过的那样严重呢?大家不要被网上各种带节奏的人给误导了。

太多人低估了中国产业链的纵深优势。

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复杂程度早就不是1980年代了,一个生产商品的工厂不再是从螺丝钉开始什么都做,而是进行全球分工。细分之后的产业分布在一个个产业集群中,而产业集群并非一个单一工厂组成。所以要想完成产业迁移,会面临很大的难度。

比如全产业链建设周期特别长,集群配套难度特别大,没有一定的产出规模,零配件工厂根本就不愿意在新产业链建设的地方落地。这导致全产业链搬迁成本非常高。印度富士康生产的苹果手机在当地找不到一种适配的螺丝钉,最终不得不向中国采购就是最好的说明。从制造业产业纵深视角看,制造业不要说迁移到新兴国家,就是想要迁回到英美发达经济体,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大家不要觉得制造业向印度,越南迁移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跨国公司如此做,只是将产业链配套半径从我国几十公里,拉长到几千公里而已。只会导致工业产品的成本上升。说白了,如果不能全产业链上所有工厂都搬走,自然也包括生产配套螺丝钉的企业,那么最终这种迁移都是无效的,产能最终还是会因为配套不全而不得不回归中国。苹果产能重新回归郑州产业园,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就是中国几十年来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优势

因为逃不开的事实,加上中高设备上我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试问越南,印度,甚至是英美的产业,怎么跟中国产业竞争?美国或许可以通过长臂管辖,对部分高科技企业断供高性能芯片,但是想要通过国家实力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几乎是做不到的。这意味着,中国只要不主动降低产能,那么别的新兴制造业国家就没有跟我们竞争的实力。

说个最简单的大家就明白了。纺织业这一最古老的行业,在大家心里肯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吧?按道理说只要人工便宜,这些行业必然会被后发国家夺走。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耐克,阿迪将生产线搬到了东南亚,之后美国市场上服装鞋袜的产地不单单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的商品从几乎全部,减少到了三分之一。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纺织业的份额在下降呢?事实上,美国专门做过相关的报告,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中国纺织业的市场份额确实下降了5个百分点。但是,越南制造和柬埔寨制造的服装鞋袜中,有很多零部件是中国生产的,总体而言,中国在世界纺织业生产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只不过我们消失的市场份额以零部件供应的方式给取代了。

这代表什么呢?国际品牌将服装鞋袜的生产工厂搬到了越南,但是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依旧在,并且,多年产业链打磨的积累,反而让中国纺织业的附加值在上升。这就是中国人工成本明明比越南贵好几倍,但是所生产的纺织产品依然比越南产品价格更低的原因。

市场选择可不管什么关税不关税,谁的性价比高就买谁的。难道消费者会因为产地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购物策略吗?所以当我们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产业迁移造成的订单转移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咱们再来说一下电子产品的事情,在大家的印象里,我们的手击品牌世界占有率并不高,苹果和三星几乎瓜分了世界市场。然而实际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电子产业真的没有优势吗?

虽然我们国内品牌的电子产品只占据了全球份额的10个百分点,但是当大家将其他品牌生产的电子产品拆开就会发现,除了一些高端芯片外,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中国工厂生产的。

线路板中的一半以上,是我国工厂生产的。如果不用中国电子产品,世界的电子工业马上就会关门倒闭。要不然你以为,川普为什么会对中国的电子科技产品进行关税豁免?不豁免,美国的相关企业立马就会陷入产能为0的困境,想要完全在这一领域重新拉起供应链,没有个十年八年门都没有。大家眼中看到的中国品牌的事情,只是中国制造的冰山一角,只是形成优势的产品出口罢了。中国产业集群真正厉害的,恰恰是产业集群中几乎控制全球生产的零部件生产能力。

工程师优势正在引导发达国家科技产业向中国转移

如果你是个企业主,在深圳进行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深圳地区的一百公里范围内产业配套可以保障产品的生产顺利进行。这个时候如果你响应美国或者日本的号召,将相关组装工厂搬迁到印度。最终几乎所有零部件甚至包括一颗小螺丝钉都还要从深圳产业集群那里进口,试问你还搬不搬?

还是那句话,商业精英都是人精,没人会因为所谓的政治斗争做生产的搬迁,那些都是沙雕行为,是不理性的,产业资本是不想付出这样的代价的。

从生产的视角看,产业搬迁的唯一条件,是搬迁之后有利可图。要么,生产成本更低,要么,销售价格更高。看上去,中国的人口红利似乎不如东南亚,印度这些国家,但是人口红利不再,我们的工程师红利却是全球最好的。

我们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比东南亚加起来都多。中国大学本科生学历是受到很多国家,包括日韩认可的。这意味着,我们拥有最多的高素质制造业人才。虽然我们制造业工人的收入超过东南亚,印度。但是相比日本,韩国也是相对较低一点的。请问大家啊,日韩的人员工资比我们高,人家的制造业都没有全部搬走,凭什么我们就会面临制造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问题呢?

中国产业已经实现了从低端向中高端的过渡,这时候拼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力成本低了,还要工程师等高素质制造业人力成本低。从这个视角看,我们的工程师红利反而会促进发达国家的中高端制造业向我国转移,而不是我国的相关产业向劳动力更低的地方转移,自然,也不可能像劳动力更高的发达国家转移。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有多大,而是我们自身的科技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太少了。像华为,中兴这种科技企业之所以遭遇到美国的打压,在相关产业上的突破,对美国搞科技企业形成了竞争的态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怕的实际上是科技产业因为我们的工程师优势,转移到我们家罢了。

在美国科技打压下,中国会出现本土全产业链企业崛起的现象,而且这种崛起意味着产业链不可能搬走

中国制造业领域有个区别于全世界的现象,就是存在一些企业,扎根中国制造业,几乎将上下游产业全部吃完的企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华为。比如说华为遭遇到美打压后,不得不在芯片制造上努力,每遭遇一点围堵,就要在被围堵的地方进行科技突破。如此一来,看似悲壮,但是却在无形中不断扩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这样一来,反而让华为的发展不再受限于美国的技术。华为自己就能掌控整条产业链,虽然会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但是随着全产业链的打磨,华为反而会成为一个科技产业的巨无霸。当一个包括芯片设计,通讯技术,芯片生产,电子产品等全产业链的华为,经过足够时间的打磨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试问大家,世界上还有哪一家企业可以正面和华为竞争?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科技打压注定了,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搬出中国,也就意味着整条产业链都不会从中国搬迁而去。

综合以上分析,我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产业链搬出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出现部分产业的外迁,也不过是一些基础产业的搬迁,搬迁速度,搬迁的规模都不会太大。东南亚,印度这些国家跟我们相比,经济体量小,制造能力弱,产业链不完整。可以吸引一些美日资本的投资,但是所能吸纳的制造业规模有瓶颈,一旦达到这个瓶颈想要突破,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需要警惕新自由资本主义的渗透,美国面临的问题我们并非可以完全避免,这是人性,也是必然要面临的挑战

美国最大的问题是制造业空心化,但是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本源却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全面控制。说白了,资本的贪婪得不到控制,注定了被资本绑架的国家难以左右自身的命运。

新自由资本主义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利益,他们不在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之后美国底层人的死活,更不在意美国的各种危机。比如大量美国铁锈带的制造业企业搬迁到五大湖北岸的加拿大,只因为那里的电费比美国便宜。当这些企业在加拿大生产,然后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以后,加拿大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解决了,五大湖南岸美国的铁锈带就惨了。

从各个产业的利润分配视角看,第一产业最辛苦,赚的最少。第二产业次辛苦,赚的也很微薄。只有服务业,既不辛苦,赚钱还轻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简直就是暴利。所以一部分完成资本积累的人就会天然选择用钱赚钱,而不是辛苦生产赚钱。当一国监管,限制金融资本的过度膨胀,势必导致金融资本不自由,这就会导致这些资本拼命想给自己松绑。

英国在完成资本积累后,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对外转移制造业躺着赚钱,最后换来的,是一战爆发前,英国制造业规模被德国,美国超越。一战后虽然尽力挽救,但是奈何趋势难改,最终一场二战导致英国霸权旁落。

与英国一脉相承的美国,事实上在二战后也完成了资本积累。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一半,如果美国没有获得世界霸权没有获得美元霸权,大概率,制造业迁出美国的趋势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坏就坏在资本积累一旦完成,人性的贪婪注定了自己想要待在舒适区间。

于是,美国的制造业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对外迁移。一直到今天,美国的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经不足10%了。虽然对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美国政府很担忧,但是美国的金融资本依然觉得不够,他们赚取了太多的资本利得,自然清楚制造业回流不但短期内没有收益,而且还需要将过去的收益都拿出来投资,关键是到最后还赚不到什么钱。所以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资本是不愿意制造业回流的。

其实当下我们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难道就没有成长起来的资本吗?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工厂主在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客户,甚至已经从简单的产品代工成长为一个商品品牌了。

相对于辛苦的生产而言,品牌的运营,销售很显然比生产端更赚钱。所以这些人天然会想着放弃生产而转入资本运作阶段。他们会综合考虑中国和全球的制造成本,一旦别的地方的生产成本比我们更低,他们会毫不犹豫将订单外包给外国的工厂。

虽然我们拥有产业链的各种优势,但是只要国外的产业链一直在发展,就意味着终有一天会在某一两个特定产业上超过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这样一来,如果国外优势产能得到国内的品牌订单,意味着国内产能将会被削弱,进而导致产业链优势逐渐丧失。

更关键的是,新兴制造业国家也会进行产业升级,也会搞科技创新。有能力在一个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意味着有可能在所有产业上取得竞争优势。长此以往下去,后发国家的追赶中将对国内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一如我们当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一个道理。

请问大家,如果您是那个完成资本积累的企业主,你是希望获取更多的利润呢?还是会将资本留在国内,维持国内的就业和生产呢?很显然,这是人性使然,背后或许有阴谋,但是如果不能从客观视角看问题,明显有失偏颇了。

从这方面上看,任何一个取得一定经济成果的国家中,新自由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的能量,资本会天然的因为逐利而导致一国产业由兴转衰。现如今,后发国家在取得对我们低端产业的竞争优势,大量低端产业在向外转移,而我们在取得对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业竞争优势,中高端产能也在向我们这里转移。这个趋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个问题,就是如果这种产业转移一直持续,我们的大量就业人口必然会因为低端产业的流失而失业。就像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描述的那样,当大家失去了糊口的工作,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长久的问题,我们当下必须在现有产业链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至少要保障我国产业在升级的过程中,不会面临大量工厂外迁的问题。很显然,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极高的智慧。至于应该怎么限制新自由资本主义的问题,还是需要大家辩证分析,我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评论区讨论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财经   国运   中国   趋势   美国   制造业   产业   产业链   三星   华为   工厂   国家   越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