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XP 从 2001 年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 24 个年头。如今,Windows 10 都快要退休,Windows 11 也已经问世 4 年了,但 XP 依然倔强地活着,在全球 PC 市场里仍占有大约 0.5% 的份额。对很多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一段青春记忆——那蓝天白云的壁纸,那熟悉的启动音效,还有它带来的稳定和便利,都让人难以忘怀。
可是,这个被一代人公认的经典系统,并不是一夜之间诞生的。它的背后,有过坎坷的项目、更迭的代号、微软的豪赌,还有那个时代最顶尖的设计和技术。近日,技术人 Bradford Morgan White 从 XP 的“前世今生”讲起,一起看看这段传奇的故事。
原文链接:
https://www.abortretry.fail/p/the-history-of-windows-xp
作者 | Bradford Morgan White 责编 | 苏宓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一直以来,微软是一家比较有意思的公司。它研发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存在感也让大家对它的看法偏极端一些。
回看 20 世纪 90 年代末,微软的软件基本成了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他们家的产品一有变化,外界反应就会很夸张——不是「捧上天」,就是「踩到地」。可过不了多久,大家又习惯了,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然后等到软件下一个新版本发布时,众人又开始热议,称这一版本的内容是“世界的毒瘤”亦或者“救世主”。但更常见的情况就是开始不断怀恋上一个版本,并之前的版本是“有史以来最好用的东西”。
这种评价也令微软颇为头疼。作为几乎掌控了全球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浏览器、媒体播放器、百科全书的公司,它们想改点东西,都会得罪一批人。更麻烦的是,当时这一切的根基是 MS-DOS,其实微软自己并不喜欢。几乎从一开始,他们就想把 MS-DOS 干掉,换成自己更满意的 XENIX 或 XEDOS 系统。
转折点发生在 1985 年 6 月 10 日,那天微软和 IBM 签了个合作协议,要一起开发 OS/2。不过随着 Windows 3 的成功,这个合作就黄了。IBM 想要拿到系统的控制权,盖茨觉得被冒犯了,直接回绝。IBM 也觉得被背叛了,双方一来二去,最后只好达成一个共享部分技术的小协议,然后彻底“分道扬镳”。
在外界看来,这事对微软打击挺大。虽然微软靠着 MS-DOS 和 Windows 赚得盆满钵满,但在操作系统领域,IBM 依然是巨无霸。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David Cutler。他之前在 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主导开发过 VMS 操作系统 ,这是当时小型机领域非常先进的系统 。换句话说,他正是那种微软急需的人才——懂底层架构,又能带队做出复杂、稳定的新系统。 Cutler 加入微软后,带领团队开发了全新的操作系统: Windows NT 。它和传统的 MS-DOS 完全不同,底层架构彻底重写,但为了兼顾用户需求,NT 里引入了 虚拟 DOS 机(VDM,Virtual DOS Machine) ,这样老的 DOS 程序依然能在 NT 上跑(但只限 x86 版本)。此外,NT 还设计了所谓的 “个性层(personalities)” ,通过它可以实现部分 UNIX 和 OS/2 软件的兼容。 随着 NT 的到来,微软和 IBM 的分道扬镳也彻底定型: OS/2 从此完全成了 IBM 的项目 。微软虽然还给 OS/2 做了一些 Office 等软件支持,但公司的未来,已经毫无疑问地押在了 Windows NT 上。
本来微软的计划,是用 Windows 2000 一举砍掉所有 MS-DOS 的老包袱,以及基于它的消费级 Windows。但在 1999 年 4 月 7 日,他们宣布:这个计划取消了。
微软想把系统统一到一起,但过程并不顺利。最早他们搞了个给普通用户用的 NT 版本,代号叫 Neptune。这个项目的重点是大改界面,思路是做成“任务导向型”的:用户一打开,就能看到一页一页的界面,每一页只干一件事。
这个新界面内部代号 Forms+,底层用的是 Mars 框架,能把 HTML/JS 和 Win32 混在一起用。微软甚至还想实现一个大胆的设想——用户不用再手动保存文件,一切都自动搞定。
Neptune 登录页面
Neptune 启动页面
Neptune 帮助和支持、提交错误界面
当时微软还画了一整套 Neptune 的发展路线图,规划了五个服务包更新。甚至还有分支版本,比如叫 Triton 的,计划在 2002 年春天发布。Triton 原本是为 Intel Itanium 平台准备的,定位是家用服务器操作系统。
不过最后 Neptune 只做出来一个测试版本,而且还没带上微软设想的那个全新界面。从外观上看,它几乎就是 Windows 2000,系统属性里也直接显示自己是 Windows 2000。唯一不一样的是,它加了几种用户账户类型:Owner(所有者)、Adult(成人)、Child(儿童)和 Guest(访客)。另外,登录界面和起始页是它为数不多的独特之处。
Neptune 和它的“企业版兄弟” Odyssey,都在 1999 年 12 月底被砍掉了。最后幸存下来的 Mars 技术,就只剩下系统还原(System Restore)和帮助和支持(Help and Support)。
不过,Neptune 里的一些想法还是留下了影子,后来能在 Windows 8 和 Windows Phone 里看到一点(比如把网页技术和 Windows 技术结合用),但几乎没有直接的代码延续。
微软砍掉这两个项目,其实挺合理。因为他们原本的目标就是要把两个产品线(消费级和企业级)统一,合并开发比各搞各的要聪明得多。而 Neptune 后来几乎变成了“功能回收站”——那些没来得及塞进早期版本的点子,统统丢进了 Neptune,结果越堆越多,一个版本根本装不下。
取代 Neptune 和 Odyssey 的,是 NT 5.1(Windows 2000 是 NT 5),代号 Whistler。它一开始就分了好几个版本:个人版(Personal)、专业版(Professional)、服务器版(Server)、高级服务器版(Advanced Server)、数据中心版(Datacenter)。
关于这事,科技记者 Paul Thurrott 当年写过这么一段:
微软已经取消了原本分开的“Neptune”和“Odyssey”项目,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一的战略,作为 Windows 2000 的继任者。
你可能知道,“Neptune”原本是千禧版(Millennium)之后的消费级 Windows,也会是第一个基于 Windows 2000 的版本。而“Odyssey”则是 Windows 2000 面向企业的下一个代号。
据我消息来源,Neptune 后来成了个黑洞:凡是被砍掉的 Millennium(本来打算当 Windows 98 第三版,今年夏天要发)的功能,全都贴上了 Neptune 的标签。既然 Neptune 和 Odyssey 本来也要基于同一个代码库,那干脆直接合并成一个项目,就像 Windows 2000 的专业版和服务器版当时是一起测试的一样。
那你问,这个融合后的下一代 Windows 2000 的代号是什么?答案是:Whistler。没错,你是第一个在这里听到的。
最早能找到的 Whistler 版本是 5.0.2202.1(2000 年 2 月 2 日),看起来和 Windows 2000 差不多。之后的 5.0.2210.1(2000 年 3 月 2 日)是唯一一个我知道的 DEC Alpha 64 位版本。
接着是 5.0.2211(2000 年 3 月 9 日),这个版本里,Whistler 新增了自动系统恢复(Automated System Recovery),控制面板开始带点 Windows Me 的味道,还提供了切换成“经典视图”的选项;里面还塞了个预览版的 Windows Me 帮助中心,文档里甚至还有 Neptune 的名字没删干净。但整体界面看起来,还是更像 Windows 2000。
到了 5.1.2223.1(2000 年 4 月 11 日),系统里彻底移除了 OS/2 子系统。再到 5.1.2250.1(2000 年 6 月 28 日),系统干脆放弃了对 Intel 80486 以及同类 CPU 的支持。这个阶段,界面已经变成 Windows Me 和 Windows 2000 的混合体,登录界面几乎跟 Neptune 一样,而新版开始菜单的雏形,也首次出现了。
Whistler Beta 1 启动屏幕
Whistler 的第一次公开测试版是 5.1.2296.1,发布时间是 2000 年 10 月 24 日。它在 2000 年 10 月 31 日面向 x86 推出,11 月 3 日又出了 Intel Itanium 版本。
这一次,微软在界面设计上没完全靠自己,而是请了外援——一家叫 Frog Design 的公司。这家公司来头不小,之前干过 Acer Aspire、NeXT Cube、Apple IIc、SPARCstation 这些经典设计。微软让他们负责播放器界面、任务栏、LOGO 以及一些细节,同时又要保持 Windows 的那种“熟悉感”。最终,他们搞出来的,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 Luna 主题。它第一次出现在 Whistler Beta 2 里。
Whistler Beta 2 桌面版
接下来,微软在 2001 年 1 月 29 日发布了 5.1.2428.1 版本,并在 2 月 13 日发给测试者,紧接着又推了服务器版测试。Beta 2 带来的变化不光是界面,还加了两个大功能:
兼容性模式里新增了 Windows 98/ME 和 Windows 2000;
装驱动前会自动创建一个系统还原点(如果那个驱动没通过测试)。
之后的 5.1.2462(2001 年 3 月 15 日编译,3 月 19 日发布)才是正式的 Beta 2,这版同时推出了多语言版本和 MUI 语言包。
再往后是 Windows XP RC1(5.1.2505.0,2001 年 6 月 26 日),7 月 2 日发布;然后是 RC2(5.1.2526.0,2001 年 7 月 24 日),7 月 27 日放出。
在 RC1 和 RC2 之间,美国上诉法院对微软做出了一项判决。于是当时的 CEO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出来表态:
我们承认现有的 Windows 授权协议里有些条款被法院判定为不当,所以我们会立刻给电脑厂商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能更好地为即将到来的 Windows XP 做准备。Windows XP 是个人计算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厂商和消费者都在热切期待它的到来。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微软不得不松口了。厂商可以:
把 IE 卸掉,换别的浏览器;
直接在桌面放图标(原计划 XP 桌面是干净的啥都没有);
甚至能把“开始菜单”里的 IE 和 Outlook Express 图标删掉。
终于,在 2001 年 8 月 24 日,微软在雷德蒙总部搞了个大活动。PC 厂商的代表们拿到一个印着 XP 标志的手提箱,里面装的就是 Windows XP 的 RTM(正式版)。然后他们直接坐直升机飞走了,场面拉满。
当天微软还公布了价格:
Windows XP 家庭版:全新安装版 $199,升级版 $99;
Windows XP 专业版:比家庭版贵 $100。
营销预算更是天文数字——微软和 Intel 共砸 5 亿美元,PC 厂商再加 5 亿美元,来进行推广。零售发布日期定在 2001 年 10 月 25 日。
官方的最低配置要求也公布了:
CPU:233MHz 的奔腾或兼容处理器;
内存:64MB;
硬盘:1.5GB 空间;
其他:CD-ROM 光驱、SVGA 显卡、键盘和鼠标。
如果是 AMD64 版本,至少需要 256MB 内存;而 Itanium 版本要求更高:CPU 至少 733MHz,1GB 内存,硬盘要 6GB。
微软早在 2001 年 6 月就定好了 XP 的市场宣传计划,目标是要搞一个统一、清晰、有冲击力的全球推广。但计划赶不上变化,9·11 事件一出,整个广告思路就得急刹车。原本的宣传口号是 “Prepare to Fly(准备起飞)” —— 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氛围下会非常不合适。
于是微软紧急换了 slogan,改成了 “Yes you can(你行的)”,主题曲则选了麦当娜的《Ray of Light》。广告里一直在强调 “体验”,和 Windows XP 的名字本身相呼应。
广告一开头,就是一片绿色的山丘,和 XP 默认壁纸 “Bliss(幸福)” 很像。
这个壁纸背后其实有个小故事:
上世纪 90 年代初,加州纳帕谷(Napa Valley)的葡萄园遭遇了一种叫 根瘤蚜的小虫灾害。虫子咬过葡萄藤,植物还会跟着感染真菌,导致大片葡萄园被毁。到 90 年代末,差不多 5 万英亩的农作物都没了。虽然这对酿酒业是灾难,但留下的,却是一片片翠绿的草坡,美得不真实。
1998 年 1 月的一个周五下午,摄影师 Charles O’Rear 开车去找女朋友,路过索诺玛县(Sonoma County)的一座小山坡。那片草地绿得就像假的一样,他赶紧停车,拍了几张照。后来他把照片传到了一家图库网站 Corbis(这家公司其实是比尔·盖茨 1989 年创办的)。不久之后,微软打来电话,直接出高价买下了这张照片的全部版权。
钱给得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快递公司敢接单,因为保险公司根本保不起这张照片的价值。最后,O’Rear 只好亲自坐飞机,把底片交到微软手里。这张照片,就是后来几乎每个人电脑上都见过的 “Bliss” 壁纸。
当然,Windows XP 不只是给 Windows 2000 换了个皮。它带来的一大“新规矩”是 Windows 产品激活(WPA)。每份授权要和硬件绑定,生成一个唯一的 ID,通过网络或电话验证。对经常换硬件的用户来说,这简直就是折磨。
但 XP 带来的新功能也不少,如网络功能大升级;内置了 IE6、Outlook Express 6、Windows Messenger、MSN Explorer;自带防火墙;兼容模式,可以跑早期非 NT 的软件;DirectX 8.1;任务窗格、缩略图、图片幻灯片;Windows 图片和传真查看器;支持 FireWire 800、多显示器、快速用户切换;预读机制(Prefetching),启动更快;系统还原;更好的多语言支持,还有一堆修复和改进。
后续的大补丁(Service Pack)也很关键。2002 年 9 月 9 日,微软发布了SP1,增加了“程序访问和默认设置”,用户可以自己设定默认浏览器、播放器等。还加了 USB 2.0 支持、微软 JVM、.NET 框架。SP2 于 2004 年 8 月 25 日发布,这算是一次大升级,加入了 Wi-Fi 的 WPA 加密、蓝牙支持、安全中心。第三个 SP3 是在 2008 年 6 月 10 日发布的,带来了 WPA2 加密和一堆修复更新。
微软说,在 XP 发布后的头两个月里卖出了 1700 万份授权。不过销量高并不代表用户全都满意。刚上市时,评价是好坏参半:
差评一派:主要不爽产品激活,觉得微软管太宽;还有人嫌弃 Luna 界面太花哨,嘲笑它像“费雪牌玩具”(Fisher-Price)。
好评一派:觉得 XP 的主题和体验很新鲜,视觉效果很棒。
但对游戏玩家来说,情况复杂。在发布一年后,还有不少人推荐继续用 Windows 98,因为很多游戏在 DOS 模式下,搭配 Voodoo 显卡和 Sound Blaster 声卡,体验更好。而这些在 XP 里没法完整实现。不过,整体上看,科技媒体几乎一边倒地给了好评。而这次,媒体确实说对了——Windows XP 是一款好系统。
Windows XP 经典版
时间一晃几年过去。Windows Vista(NT 6) 在 2006 年 11 月 8 日完成开发,2007 年 1 月 30 日正式上市,但市场上依然是 XP 占主导。Windows 7 在 2009 年 7 月 22 日发布 RTM,10 月 22 日零售上市,结果 XP 依然牢牢守着阵地。
一直到 2012 年前后,XP 才慢慢被挤下全球消费级系统的头把交椅(具体时间不好精确统计)。关于支持时间,微软也分得很细:
64 位版本(AMD64 和 Itanium):2005 年 6 月 30 日就结束支持;
普通支持:2009 年 4 月 14 日截止;
扩展支持:2014 年 4 月 8 日正式终结;
嵌入式版支持:2011 年 1 月 11 日结束;
嵌入式扩展支持:2016 年 1 月 12 日结束;
POSReady 2009(收银机专用)扩展支持:一直撑到 2019 年 4 月 9 日。
到 2020 年 7 月底,连 Windows Update 给 XP 提供更新的服务器也彻底下线。可即便如此,放到今天,XP 依然在全球 PC 市场里占大约 0.5% 的份额,还活着。
Windows XP 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比如它终于把消费级和专业级 Windows 给统一了,而且卖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人们对电脑和软件的期待。在那之前,很多人在用电脑时候必须每十分钟就存一次软盘,因为怕丢文件。此外,还得接受电脑随时可能莫名其妙崩溃或重启的状况。不过,Windows XP 告诉大家:操作系统其实可以稳定用十年以上。
硬件兼容性方面,XP 也堪称“全能”,它不仅能跑在 AMD K6 这种老古董上,也能跑在 Phenom II X6 上,还能用在 Pentium II 上,也能用在 Core i7 上。另外,启动盘可以是老式硬盘上的 FAT32,也可以是 SATA SSD 上的 NTFS,最少只要 64MB 内存就能跑,但给它 4GB 它也照单全收。各种设备它都能搞定:拨号上网、以太网、软盘、光驱、FireWire、U盘……XP 算是真正把全世界的电脑用户从旧时代带进了现代。
当然,最终让 XP 退场的原因,其实不是它自己,而是第三方软件厂商陆续放弃支持。而微软总部的工程师们,也肯定乐得松了口气——毕竟继续维持 XP 的“生命支持”,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可不小。
【活动分享】2025 全球机器学习技术大会(ML-Summit)北京站将于 2025 年 10 月 16-17 日在北京威斯汀酒店举办。大会共 12 大主题、50+ 海内外专家,聚焦大模型技术和应用变革。详情参考官网:https://ml-summit.org (或点击原文链接)。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