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号这天,徐汇区可是连轴转,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搞了场“十四五”成果发布会,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带头晒成绩,下午我就跟着《国际金融报》记者去了漕河泾的奇绩创坛,看那些搞人工智能的企业到底咋成长的。
先说说上午发布会的硬数据,“十四五”这几年,徐汇GDP连跨两个千亿台阶,眼看就要破4000亿了,在上海中心城区里排第一,人均GDP还翻了一番,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超了300亿,光增量就有一百多亿。
能拿出这组数据,真不是随便铺摊子就能成的,背后肯定是产业选对了方向,不然哪能这么稳地涨,GDP能涨这么快,核心撑子就是人工智能。
现在徐汇已经聚了1500多家AI企业,大模型企业有755家,备案的大模型有62个,占了上海全市的六成多,整个AI产业总产出都到千亿规模了。
本来想各地都在搞AI,徐汇凭啥能跑在前头?后来听发布会里徐汇区副区长陈勇说才明白,从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徐汇开了头,他们就把AI当成“十四五”四大战略产业之一,这五年就盯着三件事干。
第一件是抓科创策源,简单说就是把能搞研发的“大佬”都聚过来。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这些“国家队”在这扎根,清华、复旦、交大这些高校的创新中心也在这,还有浦芯研究院这种新型研发机构。
不光靠这些机构,还帮企业当创新主力,上海那五个基础模型,全是在徐汇诞生的。
能把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资源捏到一块,还让企业愿意牵头搞研发,徐汇这资源整合的本事是真没话说。
第二件是盯着应用落地,不搞虚的,他们选了制造、文旅、教育、治理等15个领域搞“人工智能”,还开了上海第一家智能产品体验中心,让AI能真真切切用到各行各业,甚至进老百姓家里。
你想啊,要是AI只停在实验室里,再厉害也没用,能落地到生产生活里,这才叫真价值,第三件是搭生态,给企业找地方、找钱、找资源。
北杨人工智能小镇这种创业载体建起来了,算力、算法、资本这些企业需要的东西也都配齐了,光落地的国家人工智能子基金规模就超千亿。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支撑,下午我们去的奇绩创坛才能成徐汇第一梯队的孵化器,现在已经落地60多家企业了。
语核科技、英领之途、数宗科技的人都说,多亏了徐汇和奇绩创坛给的场地、服务和资源,公司才能长得这么快。
徐汇的“流量密码”:从CityWalk到“亿元商街”是咋来的
光有硬核的科技产业还不够,徐汇在“软”的方面也下了功夫,就是把商业、旅游、文化、体育、展览揉到一块做。
现在不管是上海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想搞CityWalk,首选基本都是徐汇,衡复风貌区有老建筑,徐家汇体育公园能运动,还有徐家汇商圈、西岸梦中心等近50个商业综合体,能逛的地方太多了。
国庆期间徐汇滨江的光影秀火得不行,那徐汇是咋把这些“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的?
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说,他们重点布了“四大组团”,每个组团各有各的路子。
徐家汇那边主要靠赛娱经济、票根经济,还在上海最先搞了赛娱经济联盟,把办赛事演唱会的、搞住宿的、卖票的、商场这些都拉到一块。
拿着演唱会或赛事的票根,就能换餐饮、住宿、出行的折扣,把看演出的热度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很显然,这样一来,看演出的人不光花了票钱,还会在周边消费,钱就留在徐汇了,比只办一场活动划算多了,衡复风貌区那边,重点是平衡烟火气和品质感。
他们把区域里的商户和业态都摸了一遍,好好做了商业规划,改空间、升业态、补配套,招了一批跟“梧桐区”调性搭的品牌。
现在武康路、安福路都成“亿元商街”了,大家去那CityWalk,走着走着就忍不住进店消费,真把“逛路”变成了“购物”。
我之前去武康路,本来就想拍张武康大楼的照片,结果逛着逛着就买了杯特色咖啡,还挑了个文创小物件,现在想想,这就是人家运营的厉害之处,不知不觉就让你愿意花钱。
徐汇滨江那边更不用说,滨水空间敞亮,艺术场馆多,运动设施全,商业业态也潮,他们把商场、艺术馆、开放空间串起来,多搞“节展赛会”,打响了“来上海,游西岸”的牌子。
今年夏天西岸梦中心还最先搞了“延时经营”,晚上也开门,还加了不少文体活动,现在每天的客流量比年初翻了一倍,月销售额也涨了不少。
漕河泾那边走的是“二次元经济”路线,因为这儿聚了好多数字文娱企业,出了不少爆款游戏IP,算是全国二次元氛围最浓的地方之一。
徐汇就把这些IP和商业结合起来,搞户外布置、主题商业街、IP活动,打造成“元宇宙街区”。
今年暑假办的“元界夏日嘉年华”,搞了快闪、草地音乐节、谷子市集这些活动,直接带火了刚开业的鑫耀光环二期,客流量和销售额每周都创新高。
搞不清为啥有些地方搞文旅总火不起来,徐汇这招“投其所好”就很聪明,年轻人喜欢啥就搞啥,自然能吸引到人,“十四五”收尾了,徐汇没停下脚步,已经开始琢磨“十五五”要咋干了。
接下来他们要盯着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这两个重点领域,靠高质量孵化器和科创街区当载体,加快搞“科创核爆点”,从“科技大区”往“科创强区”迈。
毫无疑问,想当“科创强区”,不能只看现在有多少企业,还得看能不能让企业一直成长。
目前徐汇的生命健康产业已经有模有样了,联影医疗、复星医药这些龙头企业有30多家,瑞金医院、中山医院这些三甲医院有7所,2024年产业规模就到800亿了。
但也有短板,比如AI应用落地的效率还能再提提,有些实验室的技术要两三年才能商业化,比国内先进水平慢了一年左右,还有生命健康和AI的融合不够深,智能医疗场景只覆盖了三成的社区医院。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只盯着眼前的成绩,徐汇能看到这些短板,还打算补,这点就挺清醒的。
未来徐汇还想搞“AI+生命健康”融合创新示范区,重点做三个场景:智能诊断,靠联影医疗的AI影像系统把全区社区医院都覆盖了,药物研发,用大模型加快新药筛选,想把研发周期缩短三成,健康管理,推出“AI健康管家”,给居民搞个性化健康监测。
更何况现在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这个领域的潜力本来就大,徐汇选这个方向,算是踩准了风口。
除此之外,“十五五”期间徐汇还打算引人才,目标是招1000名AI、生命健康领域的高端人才,还给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名额这些配套,算力方面要建城市级智算中心,规模达100PFlops,帮中小微AI企业解决算力问题,钱的方面,要把人工智能子基金扩容到1500亿,重点投早期创新企业。
从4000亿到“科创强区”:徐汇下一站要咋走
回头看徐汇“十四五”的答卷,不管是GDP破4000亿、AI产业占上海半壁江山,还是文旅融合把“流量”变“增量”,每一项成绩都实打实。
更难得的是,徐汇没只盯着产业和经济,还把发展的好处落到了民生上,区级预算里超六成投到民生,义务教育、社区医疗、老旧小区改造这些都有覆盖,真正做到了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一起走。
如此看来,徐汇的发展路子其实是“科创打底、文旅添彩”,既抓硬核的科技产业夯实根基,又靠软的文旅消费激活活力,这样两条腿走路,发展才稳当。
现在“十五五”的方向已经明确,从“科技大区”到“科创强区”,再到“AI+生命健康”的融合,徐汇的目标很清晰。
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不好搞发展,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护文化底蕴,还要让老百姓过得舒服。
徐汇这五年交出的答卷,还有未来的规划,确实给其他城区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接下来就看徐汇能不能把“十五五”的规划落到实处,要是能持续补短板、强优势,说不定真能从上海科创标杆”变成“全国科创强区”,咱们可以接着关注。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