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5年10月10日,映衬着北平的秋日暖阳,一块由李煜瀛先生题写的颜体青石匾额“故宫博物院”被悬挂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门上。这一天,曾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紫禁城,正式以“故宫博物院”的身份转身,对公众“亮相”。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则刊登在1925年10月8日《益世报》上的广告。广告向公众宣布,“故宫博物院筹备经年,业已就绪,兹定于双十节日午后二时在乾清门内举行开幕典礼”。
典礼活动在乾清门广场举行,在当时,消息一出轰动一时,北京城更是做到了真正的万人空巷。据故宫博物院老员工回忆,当日下午在观众离去以后,被踩掉的鞋捡了整整一大筐。
当时开放的区域主要为紫禁城后半部分,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等,前半部分仍为古物陈列所管辖。从此,紫禁城不再是私产,而是供全民观览、研究的博物院。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悬挂在神武门的“故宫博物院”匾额,是由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文物收藏家李煜瀛先生亲笔书写。据单士元先生回忆:“李煜瀛先生在当年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用大抓笔半跪着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气势磅礴的大字。”这块匾额也成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标志。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然而,这块匾额并未一直悬挂在神武门至今,而是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遭到破坏,当时的故宫博物院也被迫关闭。直到1971年,故宫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为彰显除旧布新的精神,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新的“故宫博物院”匾额,悬挂在神武门之上。两块匾额的更替,也见证了故宫博物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虽成立时场面较大,但后续的发展因多种原因也并非一帆风顺。1925年成立后,迫于时局动荡,经费短缺,博物院的运营面临着大量的困难。再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保护珍贵文物免遭日军劫掠,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意义深远的“文物南迁”工程。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从1933年2月至1936年12月,先后有13427多箱文物,分五批从北平迁出,经上海、南京,最终辗转至四川、贵州等地存放。南迁途中,文物历经艰险,多次遭遇日军轰炸、土匪劫掠,但有幸在工作人员的悉心保护下,文物得以完好保存。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1948年3月1日,故宫博物院算是有了阶段性的革新,这时原古物陈列所正式并入了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整体建筑得以向社会呈现,两大机构的文物资源也随之合并,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得到了扩充。据统计,合并后的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达到186万余件/套,成为当时中国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名列首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也开始好了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文物修缮工程,包括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核心建筑的修缮,以及对御花园、宁寿宫花园等园林景观的恢复。

图源:《故宫日历》2025.11.2配图

图源:《故宫日历》2025.11.2配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故宫博物院状况堪优,古建残破,枯枝败草充斥庭院。1954年后,故宫博物院确立文物古建保护在各项业务工作的核心地位,进行了大规模的理、修缮。国家先后拨出两千多万元专款,完成四百三十多项工程,故宫十六万平方米古建筑大都得到修缮。
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紫禁城的历史风貌。据《故宫修缮工程档案》记载,仅1950年至1965年间,故宫的修缮工程就达百余项,修缮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再后来的故宫博物院离我们就近了,我们也更加熟识。回望历史,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那一天起到今天的近百年发展历程中,故宫博物院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初心使命。
今天再站在紫禁城的红墙之下,这座庄严的故宫博物院,有着自己故事的同时,也有着和我们之间的故事。
你还记得,你与故宫博物院之间都发生过哪些故事吗?你又经历过故宫的哪些大变革呢?
备注:
本文内容以官方及网络资料为基础,在细节创作上适当地发挥了一些联想和创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