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朝建国,到清朝灭亡,共历3982年、16个朝代、552位皇帝;若从秦始皇算起,共历2132年408位皇帝;若将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君王都算在内,从夏到清则共历829位帝王。
而且,纵观历朝历代的兴亡之路,都存在太多波澜起伏、竹帛难尽的繁乱痕迹,想要一句话就给说明白,还真不容易,但若是仔细去研究,其兴亡之路的核心脉络却并不难发现,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用在夏朝的身上是非常贴切的。
大禹因治水“三过家门而这入”,从而赢得民心,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然而,夏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却是个出了名的暴君,常常用武力将民众伤害的苦不堪言。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于是,当他说:“我会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灭亡的!”但是,百姓们听了却气愤地指着太阳大骂:“你这个太阳咋不早点灭亡啊?我们都想与你同归于尽!”
曾被夏桀囚禁的商族领袖汤回到封地后,特别注重德操修养,而且勤于政事,因此各诸侯和百姓都愿意归附于他。
公元前1675年,商汤率领军队打败夏桀,终结了原始社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社会形态的朝代。
商汤建国后,吸取了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以宽治民”,并作《汤诰》传嘱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一旦发现就会“大罚殛汝”。
何为“罚殛”,意指诛戮,说白了就是死刑,而“大罚殛”就是极其残酷的死刑。
如此一来,谁还敢不善待百姓、勤于政事。
因此,在商朝的早中期,政权都比较稳定,阶级矛盾也较为缓和,国力更是日益强盛,并有《诗·商颂·殷武》为证: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是说从商汤建立商朝以来,即使是远方的民族氐羌也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拜。
▲商纣王
可是,到了商末帝辛纣王时期,他虽“膂力过人,资辩捷疾”,也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甚至能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但他在史书和文艺作品中却是一个“残酷暴戾昏君”的典型,例如:筑肉林酒池、用酷刑残害忠良、实施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等。
《封神演义》中更是将他说成“荒淫残虐,衣冠禽兽”。
可以说,无论是正史,还是传说、故事,对他的评价几乎一边倒都是贬意。
又因他不惜损耗,常常逼着民众和奴隶跟着他讨伐东夷,而且根本不在乎民众和奴隶的生死,虽说打了胜仗,但死的人却很多,导致国力空虚,人心思变。
因此,当周武王乘虚而入时,尤其在最关键的“牧野之战”之中,许多士兵、民众和奴隶反而认为是救星到了,于是纷纷倒戈相向,结果商朝就此灭亡了。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保障周皇室的安全,就推行了如同“井田制”那样的护国制度,即:以周皇室为中心,大规模分封开国功臣71个诸侯国,并分别将各诸侯国分布于周皇室的四周,以方便这些诸侯国能更好地拱卫周皇室的安全。
短期来看,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周皇室的安全,却也相当于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笼里,没法壮大,而各诸侯国却有向外扩张的条件。
▲周幽王
因此,当各诸侯国在不断向外扩张时,而周皇室却只能眼睁睁地原地踏步。结果,此消彼涨之下,各诸侯国是在不断壮大,而周皇室的威望却在不断下降。
尤其在周幽王搞了那个“烽火戏诸侯”事件后,就再也没有那个诸侯国愿意搭理周皇室了。
就这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皇室的威望一步步降到了冰点,直到被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所灭亡。
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郡县集权君主制王朝(也有称“第一个封建王朝”,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时,自称“始皇帝”,并规定:自他之后的子孙,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至“万世帝皇”,甚至“传之无穷”。
结果,实现并不等于梦想,秦始皇的梦想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仅仅“二世”而亡。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他从未想到的。
刘邦在芒砀山起事时,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本想要神化一下他这个首领,于是就有了“刘邦斩白蟒为两段的事迹”。
▲刘邦
这本是一件无意之举,谁知刘邦却非常巧合地一剑将汉朝四百年基业“一分为二”,比较诡异的是灭亡西汉的是一个叫“王莽”的人。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赤眉军拥立的傀儡小皇帝刘盆子,史称“建世帝”,特别优待,如:任命他为叔父刘良的郞中,并在他因病双目失明后,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他的终身。
最终,刘盆子也是这样活到了去世。
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建立曹魏政权后,封刘协为山阳公,以山阳的浊鹿城为都,食邑万户,可“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位在诸侯王之上,京都有事于太庙,相当于小说和演义中的一字并肩王。
甚至,曹丕在太庙祭祀魏武帝曹操时还曾说过:“天下的好东西,我当与山阳公一起享受。”
同时,曹丕又封刘协之女刘曼为长乐郡公主,食邑五百户。
即使到了234年4月21日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还率着领群臣前往亲自哭祭。
可见,曹魏对刘协之厚待,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如果说,黄巾之乱是拉开三国的序幕,那么董卓进京则是拉开三国序幕后的首场正戏。
董卓入京后,不但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且还派人杀死了他,同时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
但是,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曹魏政权,却被认定为是三国的真正开始。
▲汉献帝刘协
同样,也是在三家归晋之前,曹魏大将军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并在郭太后的坚持下,立曹髦为帝,又因曹髦生前一直未举行“登基”大典,所以没有帝号。
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掌权,并于当街弑杀了魏帝曹髦。难怪,曹髦生前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死后,司马昭拥立曹奂称帝,也仅是一个“傀儡皇帝”。
到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掌权之时,他又逼迫曹奂禅位,建立西晋政权。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马同槽”,通过“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江山,并最终由司马炎建立西晋。
不过,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他曾在一本《玄石图》的书籍中看到“牛继马后”的谶语,又因“三马同槽”应验在他们父子三人身上,所以他对“牛继马后”的谶语也是信以为真,并认为将应验在大将牛金的身上。因此,他用毒酒毒死了牛金。
然而,到了他的后代琅邪恭王司马觐之时,据说娶了一位不守妇道的王妃夏侯光姬,因其与王府中的一名小吏(《建康实录》称之“牛钦”)勾搭成奸,并生有一子司马睿,史称“晋元帝”。
所以,有人称司马睿为“牛睿”,明代思想家李贽则直接称由其所建立的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非司马氏。
这相当于,西晋终结在了“牛睿”的手中。
东晋建立初期,主要依靠王、谢、庾、桓四大家族的支持,选拔官吏更是无关才识,只重门第,也就是所谓的“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
然而,依靠门阀支持的东晋,却最终亡在了寒门起家的刘裕手中。
▲刘裕
甚至,在刘裕建立南朝宋国期间,用人不但不看重门第,而且多重用“寒微”之士,如:刘穆之、王镇恶、赵伦之等。
南朝开局的刘裕,其文化水平,几乎如同一个白丁,甚至他所写的字也让人难以直视。
然而,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却是一位大才子,例如:流传千古的《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诗作就是出自他的笔下。
还有,南朝的各开局皇帝都很节俭,而末帝却都很奢侈。
南朝由寒门出身的刘裕开局,最终却被出自关中高门的弘农杨氏的北朝北周国的杨坚所取代。
杨坚灭亡南朝,建立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勤俭皇帝,并因此得以有开皇之治。
然而,到了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时期,却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奢侈之君,并最终在奢华的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
杨坚建国时,几乎将北周皇室宇文一族全部杀光,想要以此来消除对自己有威胁的政敌。
谁知,终结隋朝的宇文化及却几乎屠尽了杨氏皇族。
只不过,屠尽杨氏皇族的宇文化及并非曾经的北周皇族宇文氏,而是匈奴后裔。
李渊起事初期,拥立隋恭帝杨侑为傀儡皇帝。
619年,在李渊的势力稳固后,他便废黜了杨侑,并逼迫其禅位给自己。最终,李渊又暗中派人杀死了杨侑。
▲朱温
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期间,也曾拥立唐哀帝李柷为傀儡皇帝,同样逼迫其禅位于自己。最终,李柷被朱温派人用毒酒鸩杀
讽刺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反叛之人,却被唐僖宗李儇赐名“全忠”,实则毫无一点忠诚可言。
由于南北两宋的皇帝基本是顺位继承者,而东西两汉的皇帝却是从刘秀开始另开一枝,而东西两晋又有“牛继马后”之说。所以,两宋合并一起讲,两汉、两晋却是开分来讲了。
960年,赵匡胤通过逼迫年幼的7岁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建立“北宋”。
1276年,元军攻打南宋国都临安时,谢太后抱着5岁的恭帝赵显向元军投降。
1279年,在宋元的崖山之战中,左丞相陆秀夫背着7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殉国。
同时,周恭帝得到了宋室的善待,而宋恭帝同样得到了元室的善待。
当然,也有人说,宋朝是“开局一件袍,结局一片海”。一件袍是指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一片海便是崖山之战的结局。
孛儿只斤·铁木真起家于漠北草原,并最终建立了蒙古帝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明崇祯帝煤山自尽
结果,他的后代,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蒙古帝国的第十五位大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最终却大明赶回了漠北草原。
不过,也有人说,元朝“开局建大明宫,结局亡于大明”。是说,元朝建国之初,曾专门建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明宫,结果却巧合地亡于大明。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曾为地主家放牛为生,因此有“开局一根放牛绳”之说。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用一根绳子自缢身亡,于是有“结局一根上吊绳”之说。
同时,也有“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之说,是说朱元璋少年时靠一只碗要饭为生;还有说“开局‘朱重八’,结局十六帝”之说,是说朱元璋的原名是朱重八,结果大明也有十六帝;更有说“开局一双光脚,结局一只光脚”,是说朱元璋幼年和少年时,因贫穷没有鞋穿,常常光着双脚,而朱由检死的时候,光着左脚,只有右脚穿着一只红鞋。
1643年,由于皇太极突然猝死,全靠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左右斡旋,这才能够顺利扶持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史称“顺治帝”。
也是孝庄文皇后牵着6岁福临的小手入主的北京紫禁城。
1912年,则是隆裕太后牵着年仅6岁的清末宣统帝溥仪在退位诏书上签字。
▲隆裕太后与溥仪
或许,这也正应了当初叶赫那拉落族长布扬吉的临终诅咒:“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
因为,隆裕太后原名:叶赫那拉·静芬;慈禧太后的原名:叶赫那拉·孺静。
因此,也有人说,大清“开局太后主政,结局太后主政”、“开局灭亡叶赫氏部,结局亡于叶赫氏”。
同时,也有“开局摄政王,结局摄政王”之说,是说大清从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开始,到醇亲王载沣摄政灭亡;还有“开局抚顺,结局抚顺”之说,是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起家之地在抚顺,而清末宣统帝溥仪的最后关押和改造之地也在抚顺。
由于大清存在太多的因果巧合,所以也有人说大清是历朝中非常魔幻的一个朝代。
图片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