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传统节日,人们常会第一时间想到配套的节令美食,正如粽子之于端午节,月饼之于中秋节,汤圆之于元宵节。然而说到重阳,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登高和赏菊,似乎和吃的没什么关系。部分地方曾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但如今也多已零落,只见于各种介绍节令的推文里,年轻人吃过重阳糕的寥寥无几。以至于谈起重阳节为何逐渐被人遗忘,还有人说就是因为这天没有要吃的美食。
如果翻阅历史,会发现其实大部分中国节日,核心都是欢庆、祭祀与祈福,和食物绑定并不深。比如端午节在周代主要是划龙舟和祛五毒,而粽子原本是夏至的时候吃,南北朝以后才成为端午专属;而中秋则来自古老的“祭月节”,唐宋时就成为固定节日,月饼却要晚至明代才出现;元宵节来自汉晋对太一神、蚕神和紫姑的祭祀(紫姑原型据说是刘邦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虐杀于厕,死后遂成为厕神),而汤圆则始见于宋代东南地区……反倒是现代人不知道该吃啥的重阳节,起源似乎就是个为了谐音梗而吃吃吃的节日。
有关重阳节的明确记录,最早见于汉代《西京杂记·贾佩兰》。这段文献得以流传,同样和“人彘事件”有关——戚夫人死后,其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她经常向人谈起往昔,不少汉宫旧例遂传入民间引来效仿。根据其回忆,宫中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并详细提到了菊花酒的做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至于为什么要在九月九日这天,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解释得很清楚:“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也就是说因为“九”谐音“久”,所以九月九日就是“长长久久”,一听就很长寿,便成了专门聚餐的节日。而农历九月又正好是菊花开、黍子熟、蓬草遍地的季节,于是在九月九日这天用菊花黍米酿酒,用蓬草和黍米做成糕点“蓬饵”,就成了祈求长寿健康的节令美食。所谓“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林并收,以因私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又因为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为“阳月阳日”,故名“重阳”。《西京杂记》中还提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祓禊登高”,可见汉代重阳节已经有了登高风俗,目的是“祓禊”,也就是祈福消灾,还是为了健康长寿。
佩茱萸、喝菊花酒、吃点心、登高,后世重阳节的核心内容,在汉代都已经出现定型,此后两千年基本没什么变化——除了吃什么和怎么吃这部分,可谓是五花八门,代代不一样。比如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估计是想着反正要出门登高,那就顺便野餐一顿得了。
到了隋唐时期,明确的“重阳糕”出现了。《隋书·五行志》录有当时童谣:“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而唐人对重阳节的重视远超历代,每逢重阳节皇帝都在宫中赐宴,还诞生了留名青史的“重阳曲江宴”“重阳鹿鸣宴”等。根据《唐六典》和唐《食谱》记载,唐代重阳节要吃麻葛糕、米锦糕以及菊花糕。此外,武德充沛的唐人还在登高外又增加了一项运动,重阳节这天要比赛骑马和射箭。此外唐诗当然也是少不了的,唐高宗、中宗、肃宗都有过重阳节的诗作。到了唐德宗,他不仅留下两首重阳诗,还首次将重阳节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先是聚餐宴饮,接着登高作诗,还得骑马射箭,唐人这重阳节也是太忙碌了些,于是索性把重阳节变成了两天。《辇下岁时记》云:“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有时甚至连过三天,从九月八日就开始。这正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这首名诗的原委:“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看来大诗人肯定是重阳节累着了,以至于觉得菊花被连看两天都很辛苦。
重阳赋诗的风气朝野皆同,《全唐诗》里关于重阳节的诗歌有三百五十多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都是其中名作。而王勃之所以写下《滕王阁序》,也是因为九月九日这天路过南昌时受邀参加重阳宴会。
唐人对重阳节的重视也被宋朝继承,不仅同样从九月八日就准备,而且重阳糕更是被宋朝人玩出了新高度。馅料口味五花八门,而且造型极其精致。
《梦粱录》记载:“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閤分及贵家相为馈送。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岁时杂记》载:“或插小红旗,长二三寸。又埴泥为文殊菩萨骑狮子像,蛮人牵之,以置糕上。”还提到了为什么要吃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原来糕谐音高,重阳吃糕和重阳节本身一样,都是在玩谐音梗。
宋朝亡于蒙古征服,草原没有重阳节习俗,因此元朝废除了重阳节假期。从此重阳节不再是法定节假日。明代建立后宫中又恢复了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喝菊花酒,还有一项居然是吃麻辣兔肉。《明宫史》记载:“九月,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九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不仅宫中如此,民间也是。稍晚的《日下旧闻考》同样提到:“重阳节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而《调鼎集》则记载了麻辣兔的具体做法:“切丝,鸡汤煨,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汤。”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还未普及,所以这道麻辣兔肉里面并无辣椒,而是用姜汁来调出辣味。
此外《明宫史》还提到:“是月也,糟瓜茄,糊房窗,制诸菜蔬,抖晒皮衣,制衣御寒。”也就是重阳节要开始制作各种酱瓜、腌菜、茄子干了,这一风俗直到现在还有地方遗留。比如江西婺源的晒秋节,于九月九日大量晒制蔬菜瓜果,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以至于成了每年的旅游热门。但重阳节吃兔子的风俗在清代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烤肉。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
一个从诞生起就以宴会聚餐为核心的节日,如今竟然沦落为“不知道吃啥”,也算是造化弄“节”了。在你的家乡,重阳节还有什么特色节令美食留存至今吗?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责编 辛省志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