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日暖阳蘸染古蜀大地的厚重气息,在四川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跨越千年的邂逅”文化主题展览讲述着三星堆近百年的发展,伴随交响乐《巴蜀古韵・三星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文化从业者齐聚2025三星堆论坛。
这场由四川省文物局、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广汉市委主办,三星堆遗址管委会、三星堆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广汉市委宣传部承办,四川大学、四川省考古学会支持的盛会,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突出学术性、国际性和创新性,搭建起跨学科、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平台。本次三星堆论坛设开幕式暨主论坛,“文明解码”“全球对话”“文化传播”“青年创新”4个分论坛,汇聚全球专家学者,围绕三星堆考古研究成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公众考古与文化传播等交流研讨,以千年文明之光辉映美美与共的时代光彩。
“伫立鸭子河畔,当青铜时代的风吹过这片古老的土地,‘三星伴月’光彩依然。”诗意旁白拉开论坛序幕,将思绪带回三千多年前的古蜀王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国家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致辞时赞叹:“三星堆考古遗址是最引人入胜、研究最透彻、展示最精彩的考古遗址之一,其出土文物精美绝伦,未来将持续吸引全球目光。”
主旨发言:跨文明视角,解码古蜀密码
活动上午,主旨发言在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主持下开启。他指出,论坛将通过跨学科、跨地域、跨文明交流,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范式。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荣休馆长许杰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为题,将三星堆放在全球古代文化的语境中对比考察。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聚焦三星堆金杖,从材质、纹饰探讨其与欧亚草原文化的潜在联系,将区域发现纳入世界文明史框架进行研究。
德国海德堡大学雷德侯教授(由助手蔡穗玲博士代讲)在“极具魅力的三星堆”中提出,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反映了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三星堆文明震撼人心、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北京大学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进行了题为“三星堆遗址的新认识”的报告,解读三星堆城的形成过程,以及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则以遗产保护经验为例,建议三星堆探索“文物保护+文旅融合”路径,实现遗产可持续转化。
成果发布:硬核实证,揭秘古蜀“黑科技”
论坛发布多项三星堆最新研究成果,为破解古蜀文明密码提供重要依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公布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碳十四测定结果: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95.4%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商代晚期),且一、二、三、四、七、八号坑有可拼对器物残片,印证埋藏年代一致,为构建遗址年代框架奠定基础。
青铜器研究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联合研究发现,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已形成“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技术体系,“芯骨—条形芯撑”技术解决了青铜神树枝干等细长器物成型难题,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认知。
此外,多领域研究均有突破:金器用量超2千克(同期中国之最),为金银合金,经“灰吹法”提炼;三星堆遗址的彩绘青铜器使用朱砂和大漆为原料,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之一,以髹漆技术为文化纽带,揭示了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的紧密关联;三星堆遗址商代晚期陶小平底罐羼和料的数量和粒径大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器身比例与口沿形态也开始呈现出较高标准化趋势;三星堆遗址商代早期的古蜀先民确立了以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形态,由此支撑的高密度人口为三星堆遗址迅速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与动力;在掌握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保存现状、病害及劣化机理的基础上,研发了现场保护技术、脱水加固技术,实现出土象牙能在常规环境下保存、展示。
现场,三星堆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发布2025年度“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与遗产保护”专项课题10项,涵盖基础考古学研究、遗址保护、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研究深入。
分论坛:多维对话,激活文明当代价值
活动当天,四大分论坛同步举行,从多维度探索三星堆文化价值。
“文明解码”分论坛聚焦多学科研究成果:孙华主持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环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龚伟、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山东大学教授邓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四川大学教授黎海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乔钢,分别对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关系、甲骨文中“蜀”字的演变、古蜀与中原文明的青铜器比较观察、三星堆玉璋加工工艺溯源、三星堆文明崛起,以及三星堆燕家院子2024—2025年度考古发掘收获等,作了详细阐述和深入探讨。在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主持的“多学科研究”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马燕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刘百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唐自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助理馆员肖娟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研究员马永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蒋璐蔓,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三星堆金质文物、三星堆青铜器彩绘工艺探索及其价值、三星堆出土玉髓、三星堆遗址小平底罐生产专业化、成都平原先秦稻作形态演变及其本地化适应,以及出土饱水象牙脱水加固关键技术等,作了专业阐释和介绍。
“全球对话”分论坛推动文明史叙事重构:来自美国、日本、秘鲁等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科研院所、考古文博机构代表聚焦“实证文明交流·共话合作路径”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深度分享。美国保尔博物馆副馆长焦天龙剖析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发展脉络及与周边文化的技术关联;美国华盛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王海城解读古蜀文明与西南地区文明的互动痕迹;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献华在《“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与亚欧“人口泵”》报告中,探讨三星堆所在区域在亚欧大陆早期人口迁徙、文化传播中的枢纽作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秦小丽以红玛瑙为研究载体,实证三星堆与中亚、西亚等区域的早期物质交流;秘鲁库斯科国立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责任管理主任、历史系教授埃娜・伊芙琳・阿拉贡・拉米雷斯提出“跨大洲文明共情”,对比秘鲁查文文明与三星堆祭祀器物的神权核心;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稻畑耕一郎指出三星堆面具与古埃及、中美洲文明面具同为“祖灵载体”,揭示人类早期信仰共通性。
“文化传播”分论坛上半场聚焦“考古遗址阐释与展示”: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以“构建大遗址综合阐释与展示体系的良渚案例”为主题作分享;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讲解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的探索与实践;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王彦武分享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潮湿环境土遗址软覆盖保护技术研究成果;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柯安顺阐述了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安吉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涛分享了在考古成果传播中的思考;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陈淑卿就“考古成果的多维展示与历史文化的多重认同”进行了发言分享。下半场聚焦“多维视觉下的文化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杨阳、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曹慧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总监李旭、三星堆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人员李典围绕“《三星堆新发现》的创作历程”“巴黎吉美博物馆近十年重要中国特展策划回顾”“数字阐释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三星堆—金沙国际传播创新实践”“三星堆的文化传播之路”等内容,分享了各自在考古成果传播、文博展示、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带来了跨领域视角的碰撞和启发,以及对新时代公共考古文化传播路径的新探索。
“青年创新”分论坛充满活力:全息3D秀开场呈现浮空文物,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卡拉・切洛蒂分享外国友人对三星堆的震撼;作家李姗姗建议用儿童文学讲三星堆故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徐彤强调艺术转化需平衡“史实与创意”;嘉宾们围绕青铜神树IP、城市品牌赋能、产业价值共振,提供青年视角方案。
堆友沙龙:从学术到大众,让文明触手可及
活动次日,“堆友聚谈沙龙”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这是首届三星堆论坛的配套活动,也是打通学术与大众连接的重要一环。来自共建共享、文博研究、国际传播、艺术表达、影视创作等不同领域的50位“堆友”,围绕三星堆的价值阐释、传播路径和社会参与,展开了一场开放、自由、深度的交流。
沙龙围绕七大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在“我眼中的三星堆”话题上,三星堆遗址区居民代表和属地自媒体人分享各自不同视角下的“三星堆”,用接地气、有温度、多实践定义三星堆的故事。“如何权衡论坛学术性与大众传播性”话题上,一位文博赛道自媒体人强调“学术性是传播根本,需用专业止谣言、创意燃兴趣”;另一位自媒体创作者以27年打卡100余次经历提出“流量为桥、真相为基”的传播之术,解答了“如何看待真相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的话题。
三星堆遗址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现场向“堆友”们分享了对此次论坛盛况的认识和感想。他表示,“堆友聚谈沙龙”是一次全新尝试,也是三星堆第一次以论坛为纽带,把文化从“学术讨论”向“大众参与”延伸。“‘堆友聚谈沙龙’将成为长期开展的品牌活动,带动更多热爱文化、热爱博物馆、热爱三星堆的人,从新朋友变成老朋友,从‘参与者’变成‘共建者’,一起把三星堆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古蜀文明的薪火传得更远。”
为期两天的论坛在跨领域对话中落幕,三星堆研究与传播再续新章。本次论坛以跨国界、跨学科的学术对话为支点,通过搭建国际专家交流平台、完善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化学术机制,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聚焦古蜀文明探索,切实推动了三星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让古蜀奥秘的破解融入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壮阔图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三星堆的研究与传播具有实践意义,成为文化阐释与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从“学术共享—文明互鉴—阐释传播—展示利用—文创开发”的IP生态体系,清晰勾勒出三星堆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表达路径,让考古发现从学术文本走向大众生活,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实支撑。
大立人极目未来,神树下风光依旧,三星堆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这颗“古蜀明珠”将继续以论坛为纽带,在文明互鉴中照亮更多角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持久生命力。
(三星堆遗址管委会 三星堆博物馆 李典 冉放)
编校:杨亚鹏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学良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