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邢海洋
和同学去看电影,孩子的羽绒服弄丢了。小孩倒是懂事儿,默默地穿起了一年前已经小了的羽绒服。正是蹿个的时期,本来长款的衣服现在只遮盖到了大腿根,我立马就看了出来。批评归批评,还是赶忙去商场看羽绒服。这一看不打紧,前些天还有挺大折扣的品牌,全恢复了原价,一般的大众品牌,短款的七八百元,长款羽绒服都上千了。那些曾经挂在店面前特价处理的,全卖空了。而雪中飞、雅鹿等国民品牌的羽绒服价格普遍突破千元;知名户外品牌羽绒服两三千元,就连线上平台的基础款,价格也较去年上涨近五成,真如网友的感叹—— “千元以下难觅靠谱羽绒服”“月薪两万难买羽绒服”了。
羽绒服是应季服装,在抗寒这件事儿上,起的是兜底的作用。过去秋天到冬天是渐变的,大家往往先秋衣再毛衣,一点点加量,羽绒服也是先薄款再短款再长款地逐渐换装。可今年北方的天气一夜入冬,就不得不直接上厚款长款,或许因为很多消费者都和我一样,在要买保暖性强的长款羽绒服时,感觉价格跳得又突然又厉害,一下子就懵住了。又因为这是对抗严寒的兜底物品,没有替代品,面对着国民品牌的千元款,户外大牌的两三千元款,顿时有了无力感。

《在暴雪时分》剧照
羽绒服涨价涨得让人懵,除了天气变化,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猪肉掉价。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羽绒是鸭鹅养殖的副产品,其产量完全依附于肉鸭、肉鹅的养殖规模。2025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消费者的蛋白消费重心向猪肉倾斜,导致鸭肉需求大幅下降。畜牧业协会水禽业分会有报告中提到,今年1-9月,商品代鸭苗均价1.87元/只,同比降1.88元;毛鸭价3.46元/斤,同比降0.54元。养殖户为减少损失,不仅大量淘汰老鸭,还纷纷缩减养殖规模。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商品肉鸭存栏同比下降18%,种鸭存栏降幅超20%。
可猪肉价格也不是今年才掉下来的。自2021年猪肉开始降价,鸭鹅的养殖就受到了影响,羽绒价格一直慢涨。按新国标羽绒服装90%绒子含量标准,2023年1至2024年11月,白鸭绒与白鹅绒的价格已分别从约350元/公斤和700元/公斤涨至约500元/公斤和约1100元/公斤,今年11月又分别达到570元和940元。这一年中鸭绒仍在涨价,但涨幅已经不似一两年前那般猛烈,鹅绒甚至还降价了。这背后,或是为了控制成本,众多品牌纷纷减少鹅绒用量,转向鸭绒——高端的羽绒服成本保持了稳定,但普通羽绒服成本涨了。
图源:中国羽绒信息网
服装行业对天气因素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羽绒服,主要靠冬季销售。冬天冷不冷,会不会出现极端冷的天气,降温的时间节点,都影响着羽绒服的销售。甚至,前一两年的天气也会影响到今年羽绒服购买行为,毕竟绝大多数人不会马虎到把衣服乱丢乱放,一件衣服得穿好几年。依稀记得,上一个冬天开场是暖冬,北京的冰场迟迟冻不结实,上不了冰,但后来冷得又挺剧烈。
羽绒服的贵,其实不只今年冬天,几乎每一年,每一次降温,羽绒服这款季节性产品都会充当一次刺客。只不过,随着羽绒越来越贵,国标的严格执行,消费者对性能也更加了解,羽绒服已经从简单的御寒棉衣,转化为科技加持的科技型产品。

《那年冬天,风在吹》剧照
羽绒服新国标,即GB/T 14272-2021《羽绒服装》是专门针对羽绒服制定的国家级标准,2022年正式实施。新国标将“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含绒量包含了绒子和绒丝(绒子的废料),而绒子含量将绒丝去除,只计算绒子的占比,羽绒工厂在相同的原毛数量下,羽绒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也就推升了羽绒服的成本。
不过,即便以11月90%绒子含量白鸭绒570元的成本计算,一件充绒约200g的羽绒服,羽绒成本也仅为114元左右,如果充的是白鹅绒,940元/公斤,充绒成本也仅为190元。羽绒服除了羽绒,还包含面料、辅料、人工等部分,其中羽绒通常占比为45%。据此推算,一款短款的羽绒服,硬性成本也就三四百元,即便是长款,充了三四百克的羽绒,成本也不过五六百元。自然,还需要考虑到羽绒加工工艺的差别。可商场中一件羽绒服售价动辄数千元,一些奢侈品牌甚至能卖上万元,还是说明这个行业集科技与时尚于一身,卖出了很多性价比之外的附加值。
为追求轻便,为满足消费者对羽绒服防风、防水、耐磨的需求,品牌纷纷采用高品质科技面料,这类面料相较于传统面料成本更高。同时,拉链、防风扣、保暖内胆等配件,为适配高端化定位也多选用优质材质,进一步叠加了成本。同时,品牌在产品设计上也花样翻新,可拆卸内胆、分区充绒、修身剪裁等设计,以及保暖性更强的蓬松度优化技术,都增加了研发设计成本,而成本最终要体现在价格上。

《鬼怪》剧照
羽绒服是有“鄙视链”的, 2018年马云乌镇所穿的加拿大鹅,有好事者搜出,在加拿大当地的官网售价是800加元,约合4200元人民币。后来加拿大鹅在国内开店,无论上海还是北京,消费者都不惜在寒冬里排队2个小时,几乎所有款式都被买断货。万元羽绒服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被接受被种草,以至于拔草,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了。
羽绒服不仅是过冬神器,背后还有着时尚品位乃至冒险探险等价值绑定。近年来万元羽绒服早不是新闻,我们对高档羽绒服也逐渐祛魅,但羽绒服这一冬日里人人都需穿着的大众服装还有着巨大的价格谱系,召唤着大众品牌向着尖端爬升。

《风吹半夏》剧照
国民品牌经历了技术深耕,市场认可,也渴望向高端转型,分享高端品牌的超额利润。品牌的高端化转型并非单纯涨价,而是配套了产品与营销的升级投入。为证明产品保暖性能,各大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将直播间搬到玉龙雪山、长白山等极寒场景,通过实景测试展示产品实力,这类场景化营销的策划与执行需要高额费用。此外,为应对消费者对品质的担忧,部分品牌还引入羽绒溯源体系,这一举措排斥了鱼目混珠,废料“飞丝”冒充羽绒的行为,提升了产品可信度,但也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这些投入最终都体现在终端定价中。
当耳熟能详的大众羽绒服品牌主力产品从几百元到千元到两千元甚至更高价格蝶变,其实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是很难追赶上厂家的国际化、高端化的脚步的。
普通消费者,如果不能伴着那些品牌成长,也只有睁大眼睛,多发现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品牌。毕竟,性价比才是王道。
三联主笔邢海洋新作
《气候、地理与古代的我们》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