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脑风、厥阴头痛等范畴,对应现代医学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神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发。其疼痛可发于头部各处,性质多样,常突发且反复,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是临床公认的难治疾病。头痛病因分外感、内伤。外感者,多为风邪夹寒、湿、热邪侵袭所致。内伤者则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为。偏头痛总体上属内伤头痛范畴,治疗上当以疏肝理气、平潜肝阳、疏风活血为治则治法。现自拟清空煎熏洗头部治疗偏头痛,效果满意。

来源:摄图网
一、处方及用法
基础方:川芎、柴胡、黄芩、菊花、防风、白芍、红花、炙甘草各20克。

川芎。来源:摄图网
用法:上方加清水2500毫升,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容器,先熏后洗头部共30分钟,熏洗后趁热将药渣装布袋外敷于患侧头部20分钟。
二、典型病例
赵某,女,38岁,发作性左侧头部剧烈疼痛8年余,近日频繁发作,同时伴有头部胀痛、跳痛并针刺感,痛引前额及目眶,每逢情志不遂时发作并加重,服镇痛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脉滑数。
属肝气郁滞,肝郁化火,肝阳亢逆,上犯清空,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宜疏肝降火,平肝潜阳,活血止痛。
清空煎加减:川芎、蔓荆子、延胡索各30克,柴胡、黄芩、防风、白芷、赤芍、红花各15克,黄连、炙甘草各10克。

延胡索。来源:摄图网
上方加清水2500毫升,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容器,先熏后洗共30分钟,熏洗同时点按左侧太阳穴、头维以及目眶三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并反复抹按前额及目眶。后趁热将药渣装布袋外敷于左侧头部20分钟。1剂药用2天,每天熏洗2次。连用15剂为1个疗程。

来源:摄图网
治疗过程中,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个疗程,头痛未再发作。随访1年未复发。
三、体会
《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作者吴师机曾云:“外治法比如内治法一样,治病必求于本……明阴阳,识脏腑也。从外治之,辨证亦不离脏腑经络。”清空煎从组方遣药上与偏头痛证机相合,且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外用外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清空煎方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各种头痛之要药。柴胡配黄芩,疏肝清热,和解少阳而止少阳头痛。防风既可祛风胜湿,又可载药上行,善治太阳头痛。菊花平肝潜阳。红花善走络脉,祛除在络之瘀血。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柔养肝体,缓急止痛。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平肝潜阳、活血祛风之功效。
该方严格遵循辨证论治规律,组方严谨有度,药性轻灵,方中川芎、柴胡、防风、红花等药均为辛香走窜之品,既可直接作用于头面,又可载其余诸药上行而达病所。
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偏头痛最终病理转归为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故活血化瘀必不可少。川芎为该方主药,其性辛香走窜上行,外治用量可稍大,30~50克。
2.循经选用风药可明显增强疗效。如太阳头痛可选用羌活、葛根。少阳头痛(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可选用柴胡、黄芩。阳明头痛(头痛部位为前额、面颊、眉棱骨)可选用白芷、蔓荆子。厥阴巅顶疼痛多选用藁本。风药轻清上行,直接作用于头面,既可祛风开窍,又可引药达于病所,故外治亦不可少。
3.药用轻灵,切忌金石重镇之品。
4.在药物熏洗的同时,配合局部穴位按摩,具体手法有推法、拿法、点法、抹法等。取穴方法是基本取穴配合辨证取穴。
药物熏洗配合穴位按摩一可增加头部血供,解除血管痉挛;二可通过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透入,从而增强药物疗效。
(所刊方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丨《医药星期三》2025 总第1071期
作者丨张晓雷
编辑丨王冬琪
校对丨刘松雨
二审丨张越
终审丨刘慧英 周娉婷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