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超市里拿瓶白酒,看见标签上“勾兑”俩字立马放下,总觉得这是酒精兑水的“劣质货”?可最近中国酒业协会放了个大招——以后酒瓶子上再也不用“勾兑”,全换成“勾调”,连25度以上的酒都统一叫“高度酒”,连说烂了的“酱香”“浓香”都要淡化!这事儿一出来,我酒友群直接炸了:有人说终于不用被术语坑了,也有人吐槽“换个词而已,能有用吗?”今天咱就好好扒扒,这波操作到底是真为咱消费者着想,还是行业在玩文字游戏?
其实咱细琢磨就知道,这不是简单改个名,是帮咱拆了那层“买酒信息墙”。先说说“勾兑”换“勾调”,这里面藏着太多咱普通人的误会。我表叔前阵子就踩了个大雷:他去超市买酒,一瓶标“传统勾调”,另一瓶写“食用酒精勾兑”,他想都没想拿了“勾调”的,后来跟懂酒的朋友聊才知道,正规的“勾兑”根本不是坏事儿——白酒酿造里,得把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口感才稳定,这本身是个技术活!可就因为“勾兑”俩字听着像“瞎掺和”,多少正经好酒被咱当成了“歪货”。网友@酒友老王说得特实在:“以前看见‘勾兑’就划走,总觉得是假酒,现在知道‘勾调’就是正经工艺,以后买酒不用瞎猜了!”协会改这个词,哪儿是玩文字游戏?是帮好酒正名,也帮咱少走冤枉路,不用再被一个词吓得不敢下手。
再说说“淡化香型”,这对咱选酒来说简直是“减负大动作”。以前去烟酒店,导购一开口就是“酱香浓郁”“浓香醇厚”,听得我头都大了。我表妹去年第一次给我姑父买酒,光在网上查“酱香和浓香的区别”就花了俩小时,记了一堆专业词,结果买回去姑父喝了说“太冲”,根本不对口。现在年轻人买酒,哪想纠结这么多?大多就想知道“喝着顺不顺”“入口舒不舒服”。淡化香型不是不让提,是不让这些专业术语“挡路”,让酒的“口感”“品质”成为主角。网友@95后小楠评论:“以前选酒跟应付考试似的,得背各种香型特点,现在终于能凭自己的感觉选了,不用硬装懂酒的了!”这其实是行业在跟着咱的消费习惯变——咱要的是简单直接的好东西,不是听不懂的“专业套路”,协会这步走得挺接地气。
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把≥25度的酒统一叫“高度酒”。以前这度数划分简直是“糊涂账”:有的品牌把28度叫“中度酒”,有的把30度也归为“中度”,咱普通人哪分得清?我爷爷去年就闹过笑话:他想喝度数低的酒,看见一瓶标着“中度酒”就买了,结果喝着比以前30度的还烈,后来一看度数——26度!问导购,人家还说“我们这是特色划分”,气得爷爷再也没去过那家店。现在好了,低于25度是“低度酒”,高于25度就是“高度酒”,标签上一眼就能看明白,再也不用拿着瓶子找半天度数,也不用被“特色划分”忽悠。网友@爱喝酒的老张说:“以前陪老爸买酒,光度数就得问半天,现在统一标准,再也不担心买错了!”这种清晰的规定,才是真真正正帮咱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说到底,酒业协会这波术语规范化,根本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行业成熟的信号——不再用复杂的专业词“唬人”,而是主动弯下腰贴近咱消费者的需求。以前咱买酒,总像在“猜谜语”,被“勾兑”“香型”“度数”绕得晕头转向,生怕买错;现在术语清楚了,标准统一了,咱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酒,不用再当“门外汉”。这不仅是帮咱避坑,更是让整个酒业朝着“透明化”“亲民化”的方向走。毕竟,酒是用来品的,是用来凑个热闹、聊个天的,不是用来“考”咱专业知识的。以后买酒,咱不用再纠结一个词、一个香型,只需要选自己喝着舒服的,这才是喝酒该有的轻松劲儿,你说对不?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