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自力(1904年—1972年),原名自励,又名定九,陕西华县(今华州区)高塘镇枣园村人。17岁时,在陕西混成旅炮兵营当兵,一年后离开炮兵营,考入咸林中学。1923年7月,跟随老师王复生到北京,准备报考北京大学。这期间,加入陕西在京学生组织的进步团体共进社。1923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春,复入咸林中学。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与共进社社员一起参加了反帝示威游行。同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冬,潘自力从莫斯科回国。1927年5月,他回到陕西,先后在长安、西安、渭南等地从事党的工作。1928年1月,任陕西省委书记,参加了渭华起义的组织和领导工作。1928年11月,在西安不幸被捕。1930年10月,他逃出监狱,因无法接上党的关系,遂受杨虎城资助,去法国留学。后辗转英国、苏联,于1933年5月回国。1935年1月,于四川北部找到红四方面军,在总政治部任干事,参加长征。1936年9月,重新入党。10月,到红军大学任政治教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调派干部赴华北敌后工作。12月,潘自力随刘少奇、彭德怀从西安到山西临汾,率领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来的学生前往河北敌后。他对这些青年学生关心备至,白天同大家一起行军,晚上宿营时不顾疲劳给大家烧水做饭,闯过日伪的道道防线,于1938年1月底,抵达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
潘自力是一名模范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他做政治工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人、感染人。1939年秋,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军区政治部机关工作人员隐蔽在一个山沟里。一天,日军飞机在头上盘旋,大家动弹不得,潘自力便利用这个空隙看《磨擦从何而来》小册子,他看书有读出声的习惯,在座的其他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惟有保卫部的一个领导人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潘自力,后又借故检查他警卫员的挎包,还传出要收警卫员手枪的话来。潘自力对此不但无任何怨言,还主动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诚恳地将自己的历史进行汇报,供组织考察,并向对保卫部做法表示不满的同志作解释。
政治部特别是政治部宣传部及其直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多为知识分子,潘自力一方面尊重知识,爱护信任知识分子,给工作、压担子;另一方面从严要求他们,为党培养了一批宣传文化工作的业务骨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高级宣传文化机关的领导者。1938年9月高洪口战斗前,军区机关大部分干部下到连队参加战斗。临行前,潘自力召开会议,反复叮咛去后要跟自己所在的营连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一起战斗,要在战斗中锻炼提高自己。
工作上,潘自力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三日刊》(后改为《子弟兵》)和《抗敌副刊》,从报刊组稿、编稿、定稿到校对、印刷环节,他都具体参加,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标题、一幅插图都不放过,力求做到准确。有一段时间报刊是石印,印制时用水多,他就给石印工人供水。对于机关发出的文件,他不仅在印刷前反复斟酌修改,重要文件印出清样后还要看一遍甚至几遍。晋察冀的党组织和群众对潘自力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潘自力自1938年初到华北至1949年夏率部进军大西北,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他均在人民军队中工作,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晋察冀野战军、华北第二兵团、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解放张家口、石家庄、太原等重要城市的战役,率部参加了察绥、平津等战役,特别是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1949年9月,宁夏和平解放,潘自力担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和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1954年9月,调到外交战线工作。1955年1月以后,先后担任我国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的特命全权大使。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霍县(今霍州市)“五七干校”与世长辞,终年68岁。(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