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预言炸裂,AI与机器人融合,人类真的会被取代?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奇史怪谈

编辑:奇史怪谈


马斯克在最近的科技论坛上扔了个“炸雷”,他说未来大部分人不用上班就能活,金钱都没那么重要,因为AI和机器人能把生产服务全包了。

这话听着像科幻片台词,可转头看看身边的工厂和医院,又觉得没那么遥远。

马斯克放话,工作要凉?

一开始我也觉得马斯克在“画大饼”,直到我查了最近五年的技术进展,才发现他的预言不是空穴来风。

AI早不是只会识别图片的“菜鸟”了,现在工业AI能盯着产线数据改流程,医疗AI看片子比新手医生还准。

机器人的进步更直观,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在烂泥地里跑,中国优必选的WalkerX更接地气。

我上次在深圳一家餐厅,真见着它端菜收盘子,碰到客人还会自动绕开,阿里云的边缘计算给它“撑腰”,反应快得像有预判。

这些技术凑在一起,就不是零散的突破了,而是真能搭起自动化的架子。

工厂里的机器人,真顶用

技术吹得再响,得看实际用得咋样,工厂里的情况最真实,特斯拉的超级工厂里,车架焊接、车身喷涂全是机器人在干。

以前一条线要几十个工人,现在只剩几个监控设备的,直接体力活少了一大半,富士康更不用提,深圳和郑州的产线里,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自动检测装置盯着零件挑错。

有些工段以前要三十个人,现在十个都嫌多,物流行业更夸张,京东亚洲一号仓库里,AGV机器人24小时不停转,去年单日分拣订单量突破了150万单,这要是靠人工根本不敢想。

医疗领域也在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微创手术里当“助手”,手比人还稳。

不少三甲医院的药房里,自动配药机取代了药师的部分工作,拿药又快又准,差错率低到几乎没有。

没工作了,人该咋活?

机器人越来越能干,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来了,人没事干,咋挣钱生存?马斯克说金钱重要性会下降,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芬兰之前搞过小规模试验,每月给部分人发560欧元基本收入。

本来想这会让人变懒,后来发现大家该找工作还找,只是心理状态好了不少,但这钱从哪来,一直是个难题。

深圳有家工厂自动化升级后,三十个被替代的工人里,有近十人短期内犯了焦虑,还是靠心理疏导才缓过来。

工作不只是挣钱的工具,更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我身边有个做流水线的朋友,工厂换了机器人后他转岗做设备维护。

他说一开始特迷茫,觉得自己没用了,后来才慢慢适应,很显然,从“为生存上班”到“为兴趣上班”,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的问题。

中国出手,接住技术浪潮

这问题不是咱们独有的,中国早有准备。

制造业基础厚是咱们的优势,搞自动化的成本比很多国家都低。

国家还出了规划,要在2025年让机器人核心零件国产化率超过七成,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冲上千亿。

人才储备也跟得上,去年AI相关专业毕业生就超过12万人。

长三角还搞了200亿的产业基金,专门扶持有潜力的初创企业。

海尔的“黑灯工厂”就是个例子,里面全是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组装家电,产能比以前高了四成,人力成本却降了六成,咱们的应对不是被动防着技术,而是主动利用。

比如教育上,有些高校已经开了AI伦理、未来劳动研究这类专业,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提前适应变化。

如此看来,技术浪潮不可怕,关键是能不能提前布局接住它,马斯克的预言不一定会成真,更像是把技术趋势往极端推了一把。

它真正的价值,是逼着我们想清楚,未来社会该咋分配红利,人该咋找自己的价值,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用得好是普惠,用不好才是麻烦。

咱们现在做的准备,就是为了让它往好的方向走,毕竟,无论机器具备何等卓越的能力,其终极使命依旧是服务于人类。

即便它们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与智能,也无法改变为人所用这一根本属性。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科技   机器人   人类   技术   工厂   深圳   工作   未来   中国   浪潮   零件   波士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