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县城,日子如流水般淌过,却总在不经意间,被些微末的触动牵引着,生出些沉甸甸的感悟来。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世间事往往难遂人愿。有时,他人的援手如春风拂面,解了燃眉之急,偏生自己人微言轻,既无高位可倚,亦无权柄可借,纵有报恩之心,也只能化作寻常寒暄。
每次遇见,便用最诚挚的微笑道声“您忙着啊”“今儿天不错”,那话语里藏着的感激,像投入湖心的石子,虽只泛起轻浅涟漪,却足以让自己的心境坦然几分。
这份朴素的惦念,倒应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深意——无需厚礼相赠,那份记挂本身,便是最纯粹的回馈。
暮色初临时分,常在街头遇见环卫工人。橘红色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扫帚与地面摩挲的“沙沙”声,像是在为白日的喧嚣收尾。这身影总让我想起故乡的土地。
那些在田埂上弯腰的身影,年老的守着一亩三分地,把汗水洒进龟裂的土缝,看玉米拔节、麦子泛黄,用佝偻的脊背撑起炊烟;年轻的背井离乡,在异乡的工地上扛过钢筋,在流水线旁重复着机械的动作,用汗水换微薄的收入,也默默吞下过不少白眼。
他们如“野火烧不尽”的春草,在生活的褶皱里倔强生长,那份坚韧,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动人。
偶有孤鸟落于枝头,歪着头四下张望,翅尖微颤,鸣声里带着几分惶惑。我便忍不住猜想:是与亲鸟走失,在寻觅归途?还是与伴侣起了争执,正独自怅惘?
这小小的生灵,竟让我想起“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那份孤独里,藏着对归属感的执着。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曾在人海中感到漂泊,在喧嚣里体会寂寞,却总在寻觅中,守住内心的温热。
更难忘一次登山,见陡壁之上,竟有一株青草从石缝中探出头来。石缝狭窄,仅容些许尘土栖身,可它偏生抽出细茎,顶着几片新叶,在风雨中摇曳却不折腰。
春去秋来,它迎着烈日、沐着寒霜,把根须往更深的石缝里钻,那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让我久久伫立。这哪里是一株草?分明是生命对逆境最响亮的宣言。
这般“有时候”,串联起日子的肌理,像散落的珠子,终被一根线轻轻串起——那便是对生活最本真的体察。
我们谁不曾有过力不从心的窘迫,谁不曾经历过孤独无依的时刻,谁不曾面对过看似无解的困境?可正如古人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贵的是,遇挫时不折腰,孤独时不沉沦,见微光时便奋力奔跑。
这些偶得的感悟,如清茗回甘,让我明白:生活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一次微笑的致意、每一份对平凡的敬畏、每一次对弱小的共情、每一眼对坚韧的仰望中。守住这份心,便守住了生活的温度与深度。
作者简介:深度,本名张荣生,河南洛阳人,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爱好文学,业余学写随笔、散文、小说、诗歌,自娱自乐。作品散见于《豫苑文风》、《云洁絮语》、《天涯知己》、《梦想小作家》、《行吟天下》、《逐梦文学》、《艺笋》、《潇湘诗苑》《现代原创文学》《诗人思归》、《文心社》、《黔城眼》、《洛宁文友》、《香落尘外》、《洛宁城事》、《灵秀师苑风》、《枣都诗社》、《博趣人生》、《把酒问梅》、《墨海心舟》、《乌篷船》、《超人小语》等文学平台,并在《洛阳日报》发表作品。
#洛宁头条# #人生感悟##分享城市新鲜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