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正值盛夏,高温酷热、空气潮湿、强降雨频繁、蚊虫大量滋生,各类健康风险也随之升高。随着暑假的到来,外出旅游等活动增加,加大了疾病传播风险,大家应注意预防传染病,做好个人防护。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及接触污染物后。
2.注意饮水安全。饮用煮沸过的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
3.注意饮食卫生。确保食物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特别是海鲜和生肉。
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传染他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症状为发热,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4—7月为春夏季感染高峰,7月处于高发时段。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特别是牛、马和羊。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
预防措施:
1.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及其产品,避免食用来源不明或未熟透的肉类,尤其是病死牲畜的肉。
2.从事养殖和屠宰牛羊等牲畜及贩卖相关制品的人群及从事皮毛加工处理职业的人群等,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手套等,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动物及其制品。
3.如发现牲畜有疑似炭疽症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不可私自处理或食用。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预防措施:
1.购买牛羊肉等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来源安全。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家畜肉和未经消毒的奶及奶制品。
2.饲养家畜要做到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并向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报告,不可私自处理。
3.若出现持续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等疑似布病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症状多样,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食物可能被各种各样的致病菌污染,食物中如果含有有毒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也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
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生熟食要分开存放,处理时砧板、菜刀等厨房用具要分开使用。
3.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4.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后,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等,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户外作业人员为中暑的高发人群。
预防措施:
1.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外出时尽可能选择阴凉处行走或活动,避免太阳直晒及体力消耗。
2.高温天气时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出门注意防晒、降温,可备一些防暑药品。
3.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需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4.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进入夏季,降水强度增大,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仅威胁生命安全,还可能带来传染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洪涝灾害后的个人防护至关重要,科学应对能有效降低疾病风险。
预防措施:
1.确保饮用水安全。不喝生水,尽量饮用瓶装水或煮沸的水(沸腾1分钟以上)。
2.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包括包装完好的零食、罐头。
3.注意环境卫生。清除积水,使用蚊帐、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
4.加强手卫生。准备食物、哺乳前、饭前、便后、护理病人前后、接触动物或动物尸体后、接触垃圾后、处理伤口前后等情况下,均需要洗手。洗手时,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并及时擦干。
5.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如果接触洪水或食用被污染食品等,并出现腹泻、呕吐、发烧或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
预防措施:
1.减少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的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使用驱虫剂。
2.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检查身体和衣物,若发现蜱虫附着,切勿直接用手拔除,应使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缓慢拔出,避免其口器滞留皮肤内,并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
3.公众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谨防蜱虫叮咬,科学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作者:赵 雪
来源: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
编辑:邱伟 白冰
校对:陈泽明
初审:佟 霞
审核:崔乐文
免责声明:本文配图除注明单位外,其他来自于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